今日寒露,秋意重,寒色浓!秋冬想要不生病,全靠寒露这样养!

10/8/2020 8:16:30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寒露节气


公历:2020年10月8日

阴历:农历庚子年(八月廿二)

进入寒露节气

干支纪年:庚子年 丙戌月 甲申日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随着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

寒露三候


入秋后,物候会有两个明显的转变,第一步是转凉,“露凝而白”,也就是白露;第二步是变寒,“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也就是寒露。


寒露。是24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之后寒霜雪(霜降、小大雪)节节紧扣,离立冬还有1个月。


1

一候鸿雁来宾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2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3

三候菊有黄华

再五日,“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寒露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也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已属深秋。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


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枕上初寒窗外雨,草阶寒露翠欲滴。


寒露时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东北和西北地区已经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此时温度降低,夜间凉意袭人,故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谚语。


寒露节气,五运六气


庚子年五运六气全年中运为金运太过,全年气候偏燥,金太过则克木,导致木弱而生发无力。少阴君火司天,主上半年气候火气偏胜;阳明燥金在泉,主下半年气候燥气偏胜。金运太过之年易伤肺、肝系统。


秋分(2020.09.22)至小雪(2020.11.22)为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阳相火。《内经》云:“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寒露霜降二节。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天空的压力,压入地面下者亦多。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时的露,但觉得凉,此时的露,便觉得寒。再过半月,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更多。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便成霜。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内的感觉,特别明显。东南方亦感觉秋后屋内有热气。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便已温了。人身亦下部增温也。


寒露节气,民间习俗


1

登高

寒露时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是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这个节气往往与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相遇。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这个重要习俗——邀约亲朋,登高望远。

2

赏菊

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的月份。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它的踪迹。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

3

观红叶

寒露时节,秋风飒飒,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漫步在通幽曲径上望山坡。便会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红叶。


4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寒露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赏花、吃螃蟹、钓鱼的好时节。由于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5

斗蛐蛐儿

秋风起,斗蛐蛐儿。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蛐蛐儿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6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7

喝“寒露茶”

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


8

吃芝麻

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9

吃花糕

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等。


寒露养生,记住四个方面


1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最重要的是脚部,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记住,“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可是一条很好的养身之道。


此外,秋季腹泻多发,还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2

寒露时节养生保健,“防燥”至关重要。对付“燥气”,喝白开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但对于健康人来说,要想完全抵御“燥气”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好在白开水中加些盐或蜂蜜。


为防“燥气”,这个时节的饮食应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及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同时增加鸡、鸭、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强体质。有条件的,还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经常喝,经常吃些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3

寒露过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也容易复发。在这“多事之秋”,应合理安排日常起居,尤其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是至关重要。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可多睡1小时,缓解秋乏。注意劳逸结合。特别是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适宜的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4

寒露时节,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但晨练要注意躲避早雾,避免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最好选择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


秋风肃杀,面对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忧郁、伤感的心绪。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登高就是不错的方法。秋游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不仅陶冶情操,还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缓解压力,放松自己,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


寒露节气,起居养生


寒露后,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变化增大,此时最容易引发感冒。要适时添加衣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此外,此时天气寒冷,人们出去运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居室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这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使身体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


寒露时节,气候渐冷,日照时间相对减少,并且秋季特有的肃杀之气容易使人们伤感,即秋愁。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可结伴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适当调节心情很重要。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调节生活节奏,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


寒露时节,秋雾渐起。秋雾主要发生在夜间或早晨,起雾时,习惯晨练夜跑的朋友最好在室内锻炼,外出注意交通安全,最好戴口罩。

1

早睡早起养阳气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论段,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


专家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2

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


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


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

3

足部保暖防受凉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


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4

适时添衣防感冒

另外,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


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


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


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寒露节气,饮食养生


1

养阴防燥少吃辣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


寒露时节养生跟秋分不一样,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2

多吃山药、萝卜等“根”菜

寒露节气养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药、萝卜等“根”菜。


中医学认为,山药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气而不滞,养阴而不腻,为培补脾胃般和平之品,无论是脾气虚还是肺气虚,皆有较好疗效。


山药既是中药,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补珍品。


此外,山药对于糖尿病有辅助疗效,除了易产生饱腹感,有利于控制食量外,甘露聚糖还有改善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功用。


由于山药中淀粉含量较高,因此在食用山药时,最好能用山药代替一部分主食,也就是适当减少主食的量,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带来能量过剩的问题。


中医认为莲藕具有主补中养神,益气力之功效,说的就是莲藕的营养价值非常之高。其中富含铁元素,植物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当然了从莲藕口感之中,我们也得出莲藕也含有丰富的淀粉成份。因此具有很好的补气血的功效,初秋适当食用莲藕可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秋燥。


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


莲藕散发出一种独特清香,还含有鞣质,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3

空腹吃柿子最不宜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柿子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一般一天最好不要食用超过一个。


柿子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软坚、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能。


柿子富含果胶,它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于纠正便秘,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等有很好的作用。它还可以缓解干咳、喉痛、高血压等症。


所以,柿子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内外痔疮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新鲜柿子含碘也很高。


特别提醒,中医认为以下三类人群不宜吃柿子:


1、风寒咳嗽的人不适合吃柿子;

2、寒性腹泻的人不适合吃柿子;

3、脾胃虚寒、寒性腹痛和呕吐患者不适合吃柿子。


此外,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柿子不要空腹吃,一次不要吃太多,吃柿子后不要再吃酸性食物,柿子不熟不可以吃;药理研究发现,新鲜柿含碘量高,甲亢等患者最好不要吃。


4

御寒暖身喝红茶

寒露时节,天气转凉,人体的生理机能也开始减退,很多女性会出现体寒、手脚冰凉等症状,不敢吃冷的东西。


想要增强身体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尤其对于虚寒体质,最好减少绿茶、白茶、黄茶等性寒之茶的饮用。


可以改喝茶性较温的红茶,既可以御寒暖身,还可以养胃助消化、预防感冒等疾病。


秋季后天气渐凉,喝红茶再合适不过。红茶属于温热性质的,红茶温补不伤胃,能帮助女性暖胃驱寒。

5

朝盐晚蜜防秋燥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


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延缓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


6

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


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寒露节气,情志养生


秋天,人的情绪容易不稳定,容易烦躁或悲愁伤感,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心中容易有苦闷与垂暮之感。


因此,秋季养生以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为首要。


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外出观赏风景,喜悦溢于言表,可使忧郁愁烦顿消,令人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寒露节气,运动养生


在秋季的时候,要是我们可以坚持一个比较适宜的身体锻炼,不单单是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调养肺气,还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


有利于增强自己身体上的组织器官带来的免疫功能受损,或者是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一些外部的气候寒冷刺激时候,可以更好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


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


防寒邪,常泡脚


寒露以后,寒气愈发浓厚,此时最容易感受风寒,加之空气干燥,要谨防风寒感冒的化热,引发肺热咳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


深秋咳嗽多凉燥,深秋乃至初冬天气寒冷,此时感冒咳嗽往往呈现出咳嗽,伴有头微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痰稀、苔白少津等一系列凉燥的症状。此时需要用生姜、大枣、豆豉等温润止咳,与初秋温燥燥咳用梨汁等凉润止咳不同。


秋风肃杀、秋雨绵绵,须防止寒邪伤人,特别是足部的保健尤为关键。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能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睡前热水泡脚,极有敛阳之效,温肾水涵木。须注意的是,泡脚不可水过热,也不可时间过长,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露气寒冷,养收固本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秋分节气进入五之气,秋行夏令,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阳相火。五运六气影响之下,整体相较往年秋季偏燥偏暖,不利于阳气收降。易出现“逆之则伤肺”且“奉藏者少”的情况,不仅秋季会变成“多事之秋”,进而影响冬季阳气的封藏。


四季的主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越临近冬季越寒冷。今年整体偏燥偏暖,阳气收降不利,身体能量储备不足,正气偏弱。一场秋雨一场寒,如果偶尔明显降温,不少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着凉,从而引发感冒、咳嗽、发烧等各类失衡。


金运太过之年易伤肺、肝系统。秋分之后,进入五之气,客气少阳相火。今年秋分之后肝肺系统的失衡会更加突出,《内经》云:“宜治少阳之客……乃无火邪之害。”肝胆的调养是重点,脾肺的养护是基础和前提。宜健脾益肺,疏肝利胆,强心暖肾。


健脾益肺,健脾巩固升降中轴,益肺养护宣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升降有序将为秋季阳气收降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脾胃升降失和,不仅运化受阻,还会极大影响阳气收降,为冬季身体的失衡埋下隐患。饮食宜有所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冰寒食物。排便是否顺畅,是否有腹胀等失衡表现,是判断脾胃升降是否正常的简单标准。体内垃圾浊气能及时通过大便排出,利于人体阳气的收降和正气的巩固。


今年秋季秋分前四之气,主气与客气均为太阴湿土,湿气加重。《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同样是《内经》对于今年冬季小雪节气终之气的描述是“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咳嗽、咳喘将会是今年冬季较为常见的失衡,因此脾胃的养护要贯穿始终,丝毫马虎不得。


培土生金,补益肺系统。补益肺系统对今年养生调理至关重要:首先全年金运太过,易伤肺系统;人体适应天地气候变化靠的是肺系统。肺系统阳气充足,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更强。应及时察觉气温的变化,增添衣物,避免着凉受寒。否则寒邪滞留,会留下隐患,阻碍冬季阳气收藏。肺主宣发,可将体内寒邪、郁热等及时走皮肤排出。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天上降水,地上不干,对于人体也是如此。适当滋阴润燥,使阳气收降更为顺利。

艾灸蕴含着“先通后补”的道理,此时艾灸相当于起到抢修、疏导道路的作用,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障补品补药被人体顺利吸收。


艾灸调理脏腑气血效果非常好,生活中有很多按揉、食疗等养生调理方法,但是都不能达到艾灸的综合治疗效果。


所以,我们常说,“进补”之前必须“灸补”,先艾灸增强身体的运化功能,再服用补品补药,效果才能好。


通过艾灸不同的穴位,还可取得不同的治疗作用。


脾土、肺金藏象系统失衡:以元阳、四阳、五阳为主,配合一阳、元气、元阴、三阴、四阴、五阴、二清等辨证食用。


艾灸选穴建议:中府、中脘、章门、足三里、阴陵泉、尺泽、地机、太渊、三阴交、列缺、太白等。


疏肝利胆,避免肝火太旺,胆火不降。因五运六气影响,全年易伤肝系统。加上熬夜晚睡阻碍阳气收降且最伤肝胆,反过来由身体的失衡引起情绪的失衡。头两侧及头顶痛、两肋胀满、疼痛,都是肝系统常见失衡。保持情志畅达,食饮有节,睡眠充足利于肝胆的养护。“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调养肝系统要先调养脾土系统,使之长久地保持良性循环。


肝木藏象系统失衡:以元阳、三阳、三阴为主,配合一阳、五阳、元气、一阴、五阴、一清、元清等辨证食用。


艾灸选穴建议:期门、日月、章门、阳陵泉、太冲、外关、足临泣、丘墟等。


强心暖肾,预防心脑血管失衡,暖肾固护阳气之根。心肺同属上焦,秋季应肺。肝木生心火,肝肺系统易出问题,无论哪个系统,都会影响心系统。因此进入秋季也要注重心系统的养护:如有手麻、舌麻、舌歪、心慌胸闷、头疼头晕、呼吸急促、心脑血管失衡的人应及时调理,必要时及时就医。宜午睡养心,保持心态平和,常按揉神门、内关附近明显压痛,可有效预防心系统失衡。


去年暖冬,阳气封藏不足。今年秋季也不利于阳气收降,秋无所收,冬就无所藏。根本动摇则会产生许多虚火上浮的失衡,如腿脚冰凉、脱发、口腔溃疡、头疼头晕、烦躁失眠等。《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的良性循环。秋季阳气收降就是养护冬藏的开始。心火根在命门相火,相火在位且旺盛可有效避免心火系统失衡。因此温补肾阳,固护阳气之根,真火伏藏,命根永固。


心火、肾水藏象系统失衡:以元阳、一阳、二阳为主,配合五阳、元气、元阴、一阴、二阴、四阴、一清、二清等辨证食用。


艾灸选穴建议:巨阙、命门、八髎、京门、内关、神门、太溪、涌泉等。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