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借“天时”排出体内寒气的最好时机,切勿耽搁!

7/6/2020 6:40:14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按照公历计算,在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此时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但尚未到达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桑拿模式”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小暑并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所以即便此时的暑气已经非常重,也还是可以谦虚地在前头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俗语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度数信息:以六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此时,太阳运行至黄道105度(处在巨蟹座)

对应《易经》遁卦

《 易经》十二消息卦中的遁卦(天山遁)

代表农历六月的两个节气小暑、大暑。

遁卦,是山在天下隐藏的象。

在夏至开始纯阳下生出的一阴到此卦已经转变为二阴,所以,小暑节气,最忌寒凉,空调、冷饮需要适可而止,防止寒凉入侵,雪上加霜,导致秋季肺病,如咳嗽、哮喘多发。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随着7月12日入伏(进入三伏天),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将频繁出现。

小暑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小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小暑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1

一候温风至

温风,是八风中分类子系统中的一种,生于明庶风以后,止于景风的展开中,春温夏热的能量蕴藏于其中。

“温,暖也。南方火旺,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小暑之时,因气温飙升,连瞬息流动的风都变得不再轻快,转而带着一股子湿黏淤塞的气息。风拂过脸颊时,带给人的再也不是清凉之感,而像是一台大功率烘干机正迎面对着自己狂吹,热得令人仿佛无处可逃。

2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若虫生活在地表,小暑时其羽翼未成,故不能远飞,只能居住在土穴之中。另有《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说在小暑时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安家到人类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3

三候鹰始鸷

小暑前后,小鹰开始学会飞翔和捕猎。古人说小暑之时阴气起,鹰感觉到阴气而萌生杀心,开始学习捕猎的技巧。鹰能翱翔于千米之上的高空并精准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是十足的空中霸主,故《大雅·大明》中以“时维鹰扬”将姜子牙比为展翅的雄鹰,来称赞其奋发勇猛。

小暑节气民间习俗

1

食新丨“吃新”乃“吃辛”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2

封斋丨据传误食招灾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

3

吃暑羊丨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4

舐牛丨舐牛喝了不淌汗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5

晒伏丨去潮去湿

农历六月六,小暑前后,传说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此时气温高,日照长,家家户户都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柜子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7

吃伏面丨头伏饺子二伏面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我们老家山东还有“六月六包包子”的习俗。

小暑节气养生指南

农历六月,是一年的中轴。中轴(脾胃)转动,四维(肝心肺肾)有序。《黄帝内经》说这个月是“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调养的关键在脾胃。

小暑时节,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应该保持心静。可闭目养神以养心。天气炎热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需做好防暑降温。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同时,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易经》64卦中有记载,小暑卦象为“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古人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有多少人是这样的认知:感觉入伏后太阳毒照,阳气最盛!“不缺阳气?应该补阴?”错了!应该!养阳!一年中养阳气最好的时刻,切勿耽搁。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此时:“要借“天时”排出体内寒气!养阳气!”真正的寒来自于内在,因生活不规律、熬夜、饮食不注意、喝冷饮、吃冰激凌、长期吹空调等,会有损体内阳气,阳虚则寒,寒则淤,导致机体对各种毒素的代谢减低都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你觉得你胖了,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你体内:阳虚则寒!

1

小暑用一个字形容“湿!”

暑湿重,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小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大便稀溏等症状。所以显然“湿”是形容小暑节气频率最多的词。

2

防寒护阳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降雨增多,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相对空虚,易出现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的状况。《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道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所以小暑养生宜温补去寒、阴补降热。

都说“春夏养阳”,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为何还要养阳呢?

夏季,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容易让阳气发散。同时,大量的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气。

建议: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房间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温保持在27℃最佳。如果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并且随时通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3

五味清淡

《遵生八笺》曰:“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质地肥厚、味道浓烈的食物,往往失去食物的真味。

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人易感到头晕脑胀,并且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建议:这一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豆薏米粥等;可适当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等;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

小暑时节,饮食宜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肠胃舒畅。食材也适宜选用当时当地的食物,最得天地中和之气。

4

小暑养生以“心静”为宜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情绪的波动,会造成血压易上升,心脏负担重,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发作。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此外,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建议: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道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5

小暑养生宜健脾

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等症状。

上午9点至11点是巳时,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此时脾最活跃。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食物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此时多喝水,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将食物精华摄取。“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功能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面色的健康与脾紧密相关,如青春痘多因脾湿热盛所致,黄褐斑多因肝郁脾虚所致,面黄无光泽是脾虚气血不能上行的表现。

6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7

起居养生,少动多静

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暑天至,伏天接踵而来,

烈日如火洒遍天地,

柳上蝉鸣燥,池中蛙鼓噪。

连风都开始灼烧的日子,

此时,

一棵遮荫的树,一把引风的蒲扇,

一支悠扬的曲,一杯冰凉的酸梅汤,

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暑天至,寻一处清凉,得一份心静。

可隐于庭院,

池水泛波,鱼戏动荷。

窗下风,纱帘动,羽扇摇,心悠然。

可隐于山林,

高山流水,林海清风。

观云涌,听风吟,临水行,心有禅。

可隐于诗书之中,

执一书卷,捧一凉茶,

诗中景,书中情,身未动,心已远。

暑天至,难免心气烦躁,觉得诸事烦闷,

古人说的心静自然凉,并非无道理。

对待万物也变得淡定自如。

盛夏不仅炎热,还有很多美好。

满眼的绿树浓荫,

荷花婷婷玉立,茉莉花香沁人。

还有那些夏日才有的乐趣,

更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境。

愿你心中有美景,心中有清净,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