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元气论:元气是生命之源泉,是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

5/19/2022 5:43:57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1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天、地、人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

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丹道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身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维护生命活动的本源物质。《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2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的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

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

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元气之所行,与任督二脉关系至密。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经八脉考》)。

元气虽化生于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与脾胃又密切相关,故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

3

丹道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

丹道学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故《入药镜》注:“藏则为惹,形则为气”。在人体,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密不可分。出生后“炁落丹田”,为“呼吸之根”,人在进行呼吸活动时,“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其中。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无以为后天一气之主宰”(《入药镜》注)。

内丹学中要求气贯丹田,即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炁”,发动任、督循环,以达到所谓“再立胎息”的效果。《入药镜》听说:“先天惹,后天气,得之者,常如醉。”即指气功状态中二气混合,呼吸绵绵,任督循环,身心酣畅的自我体验。

古代先贤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气功锻炼可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以达治病强身之目的,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家们却以“元气论”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整套行气、养气的方法,以培补元气、调畅气机,有力地推动了丹道学的发展。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命观,对中医学、丹道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元气的实质到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个尚未完全揭晓的谜。近年来有人对元气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如有人从控制论的角度,认为元气与信息同样具有传递、保存、交换的共同特征,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有人从能量的角度,提出“电子激发能假说”,认为激发态分子可通过共振转移,将激发能传给别的分子,这一过程就是所谓“行气”。

还有人认为,气是一种微粒流,其直径小于60±2微米,某些还带行正负电荷;辐射场摄影能提供内气的指标,说明内气存在于生命之中,并随着生命条件的转化而改变,电量辉光即是内气存在的表现。

尽管目前对元气的研究还比较粗疏,很多问题尚有待深入,但实践证明,进一步探讨元气的实质,不仅是传统的中医学、丹道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揭开人类生命的奥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