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背经典穴位口诀大全(精编解读版)

11/6/2025 8:26:43 AM 共享者:健行天下 举报


中医穴位口诀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以凝练的语言串联穴位定位、经络归属与诊疗逻辑,是学习中医针灸、养生调理的“入门钥匙”。无论是中医从业者、学习者,还是关注自我保健的普通人,熟练掌握这些口诀,都能快速精准运用穴位知识。以下整理14首核心口诀,附通俗解读,兼顾专业性与实用性,方便背诵与应用。

一、五输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找;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解读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井、荥、输、经、合),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与脏腑功能紧密相关。口诀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的顺序,依次列出每条经脉的五输穴,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掌握此口诀,能快速定位十二经脉的核心穴位,为辨证取穴、经络调理打下基础,比如肺经实证可取尺泽(合穴),肾经虚证可灸涌泉(井穴)。

二、十二原穴歌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
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
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解读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留止的部位,能反映脏腑功能虚实,是调理脏腑的“关键穴位”。口诀清晰对应十二经脉的原穴,比如肺之原穴太渊、肝之原穴太冲、胃之原穴冲阳等。原穴的核心作用是“五脏不平用原穴”,无论是脏腑虚弱(如肾虚乏力取太溪),还是脏腑实证(如肝火旺头痛取太冲),均可通过原穴调理,临床应用广泛且效果直接。

三、十五络穴歌

肺络列缺偏大肠,脾络公孙胃丰隆,
小肠支正心通里,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三焦外,肝络蠡沟胆光明,
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解读

络穴是经络气血输注于络脉的穴位,共15个(十二经脉各1个,加脾之大络大包、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主要作用是“联络表里经脉”“调节局部与远端气血”。口诀明确了每条经络的络穴,比如肺经络穴列缺可通调肺与大肠经气,心包经络穴内关能兼顾心与三焦功能。络穴常用于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病症,如胃痛既可取胃经络穴丰隆,也可配脾经络穴公孙,协同调理脾胃。

四、十二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诀。

解读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多位于脏腑对应的体表投影区,遵循“从阴引阳”的调理原则(胸腹部为阴,脏腑为阳,通过阴面募穴调节阳面脏腑)。口诀列出十二脏腑的募穴,比如大肠募天枢、胃募中脘、心募巨阙等。募穴擅长治疗脏腑本身及邻近部位病症,如便秘取天枢、胃痛灸中脘、心悸按巨阙,是“内病外治”的重要穴位群。

五、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属委阳。

解读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穴位,共6个,专注调理六腑病症(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口诀明确了六腑对应的下合穴: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小肠合下巨虚、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三焦合委阳。下合穴的核心优势是“腑病取合”,比如腹泻(小肠病)取下巨虚、胆结石疼痛(胆病)取阳陵泉、尿潴留(膀胱病)按委中,针对性极强。

六、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
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

解读

八会穴是脏腑、髓、筋、骨、脉、血、气等精气汇聚的八个穴位,“会”即汇聚之意,擅长治疗相关精气失调病症。口诀清晰分类:脏会章门(调理五脏虚损)、腑会中脘(改善六腑功能)、髓会绝骨(滋养骨髓,治骨质疏松、头晕)、筋会阳陵泉(缓解筋脉拘挛、关节炎)、骨会大杼(治疗骨骼疼痛、骨折恢复期)、脉会太渊(调理心悸、脉律不齐)、血会膈俞(补血止血,治贫血、瘀血)、气会膻中(理气宽胸,治胸闷、哮喘)。

七、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解读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穴位,每两个穴位一组,对应一条奇经,可治疗奇经及相关脏腑、部位病症。口诀点明了穴位与奇经、病症的关联:比如公孙通冲脉,主治胃、心、胸疾病;内关通阴维脉,协同公孙增强调理效果;列缺通任脉,专治肺系(咽喉、气管、肺)病症;照海通阴跷脉,缓解咽喉肿痛、失眠。八脉交会穴的优势是“远隔取穴”,比如头痛可按后溪(通督脉)、耳鸣取外关(通阳维脉),应用灵活。

八、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病取阿是,急救刺水沟。

解读

这是中医最经典、最实用的急救与日常调理口诀,核心是“按部位快速找穴位”,普通人也能轻松掌握。口诀含义直白:腹部、胃部不适找足三里;腰背疼痛(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取委中;头项部疼痛(如颈椎病、偏头痛)寻列缺;面部、口腔问题(如牙痛、面瘫、痤疮)用合谷;心胸不适(如心悸、胸闷、胃痛)按内关;小腹部病症(如痛经、尿频)找三阴交;各种酸痛无固定部位,取局部压痛点(阿是穴);突发急症(如晕厥、抽搐)针刺水沟(人中)急救。

九、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解读

回阳九针穴是专门用于“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九个穴位,针对阳气虚脱、生命垂危的病症(如休克、昏迷、四肢厥冷)。口诀列出的穴位兼顾醒脑、温阳、益气、固脱:哑门醒脑开窍,劳宫清心安神,三阴交调理气血,涌泉、太溪温补肾阳,中脘健脾益气,环跳通经活络,足三里补中益气,合谷疏风解表。临床需配合艾灸或强刺激针刺,非专业人士切勿自行操作,但可熟记穴位用于紧急情况辅助判断。

十、十二经纳天干地支歌

(一)十二经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归入癸水。

(二)十二经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解读

这两首口诀是“子午流注”学说的核心,将十二经脉与天干、地支对应,揭示气血在不同时辰、不同经脉的盛衰规律。天干歌对应经脉与五行(甲属木、乙属木等),用于辨证取穴(如木旺克土,脾虚者可避甲乙肝经时辰,选戊己胃脾经时辰调理);地支歌对应经脉与时辰(肺经寅时、大肠经卯时等),即“子午流注”的时辰规律,比如辰时(7-9点)胃经气血最旺,此时吃早餐、按足三里,养胃效果最佳。掌握此口诀,能顺应气血节律养生,让调理事半功倍。

十一、五输穴运用原则

病在于脏取井穴;病变于色取荥穴;
病在时间取俞穴;病变于音取经穴;
病起饮食取合穴;五脏不平用原穴。

解读

这是五输穴的核心应用准则,按病症类型精准匹配穴位类型:病在脏腑(如肾虚、肝旺)取井穴(如涌泉、大敦),井穴能开窍醒神、调节脏腑本源;病变显于面色(如面色潮红、苍白)取荥穴(如鱼际、内庭),荥穴主清热、调气血,改善体表色泽;病与时间相关(如定时胃痛、夜间失眠)取俞穴(如太渊、太白),俞穴能调和脏腑节律;病变影响声音(如咽痛、失音)取经穴(如经渠、灵道),经穴主通经活络、调理气机;病由饮食不当引发(如积食、胃痛)取合穴(如尺泽、足三里),合穴能健脾和胃、腐熟水谷;五脏功能失调(如心虚心悸、脾虚乏力)用原穴(如神门、太白),原穴是脏腑原气汇聚处,调理更直接。

十二、禁灸穴歌

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睛明穴,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髎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液乳中鸠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白环心俞同一经。
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咛,
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解读

禁灸穴是指不宜用艾灸(尤其是直接灸)的穴位,多因穴位所在部位特殊(如靠近五官、脏腑)、皮肤薄弱或气血旺盛,艾灸可能引发不适(如烫伤、上火、损伤脏腑)。口诀列出了常见禁灸穴,如头部的哑门、风府、睛明(靠近脑部、眼球,艾灸易伤神经),胸部的乳中、鸠尾(靠近乳房、心脏,直接灸可能烫伤或影响脏腑),四肢的少商、中冲(穴位表浅,艾灸易灼伤皮肤)。核心原则是“灸而勿针针勿灸”,部分穴位适合针刺但忌艾灸,需严格区分,避免操作不当损伤身体。

十三、禁针穴歌

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解读

禁针穴是指不宜针刺(或需谨慎针刺,非专业人士禁用)的穴位,多因靠近重要脏腑、血管、神经,或针刺风险极高(如导致晕针、出血、脏腑损伤)。口诀明确了禁针穴及禁忌原因:如神阙(肚脐)、膻中(靠近心脏),针刺易损伤脏腑;孕妇忌针合谷、三阴交,以免影响胎儿;石门穴针刺可能导致女性不孕;肩井、缺盆深刺易引发晕针,需配合三里急救。此外,靠近五脏、脊髓、关节的穴位也需谨慎,核心是避免针刺过深或手法不当,非中医从业者切勿自行针刺禁针穴。

十四、孙先生十三鬼穴歌

思邈治癫狂,十三腧穴详,
一针人中穴,二针取少商,
三针为隐白,四针大陵岗,
五针申脉穴,六针风府详,
七针颊车穴,八针是承浆,
九针劳宫穴,十刺上星堂,
十一取会阴,十二曲池良,
十三舌下缝,用之自平康。

解读

十三鬼穴是孙思邈总结的治疗癫狂、神志失常(如精神分裂、躁狂、抑郁)的专用穴位,“鬼”指神志失常的病症,穴位通过醒脑开窍、疏肝理气、安神定志,恢复神志正常。口诀按针刺顺序列出穴位:人中、少商醒脑开窍,大陵、劳宫清心安神,风府、上星调理头部气机,颊车、承浆通利经络,申脉、会阴调和阴阳,曲池、舌下缝清热泻火。此类穴位需在专业医师辨证后使用,针刺手法与深度有严格要求,普通人切勿模仿,但可作为了解中医治疗神志病的经典穴位参考。

十五、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
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
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
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腑终;
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
胆瞳子髎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解读

十二经起止歌明确了每条经脉的起点(起始穴)和终点(终止穴),是掌握经络循行路线的基础。经脉循行遵循“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的规律,口诀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的顺序,清晰列出起止穴位,比如肺经从胸前中府穴出发,止于手指少商穴;肝经从足趾大敦穴出发,止于胸前期门穴。掌握起止穴,能快速梳理经络走向,为循经按摩、取穴提供依据,比如调理肺部问题,可从内府穴沿肺经循行按至少商穴,增强气血流通。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