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0年末,东北曾暴发一场肺鼠疫,传染范围之广,令人闻之而谈虎色变,扑灭这场传染病的是年仅32岁的伍连德博士,当时他正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的帮办,即副校长。他临危受命,到了东北。
伍博士及带领的团队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博学的医学知识,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医学手段和防疫方法,用了半年时间,将导致6万多人死亡的传染病控制住。
但是在很长时间,伍连德博士的名字以及其事迹在国内却鲜少有人知晓,直到“非典”之后,这位“鼠疫斗士”的故事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在这本《鼠疫斗士:伍连德自传》中,作者详细讲述了这次抗疫斗争,以及自己参与过的其他传染病防治,还记述了个人成长故事,上下两册共65万字,分享了自己波澜壮阔的百年人生。
1,“鼠疫斗士”的成长
1879年3月10日凌晨3点,遮月的云朵四散,皓月当空,在新加坡的槟榔屿一间屋子里,一位男孩诞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伍连德博士。他的父亲祖籍是广东,是一位金匠,母亲勤劳贤惠,这对夫妇共生了15个孩子,存活了11个。伍连德是这个家中的第四个男孩,排行第八。
槟榔屿当时是英属殖民地,学校直接用英语授课,很多新生代英语比母语还熟练。学校设立了英女皇奖学金,送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到英国深造。年幼的伍连德是被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中的一员,在特别班接受学习辅导,准备参加奖学金选拔考试。
他在17岁时获得英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桥深造,在外留学的七年时间里,相继在英国、德国、法国的医学院、研究所等从事细菌学的学习研究,曾师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他是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会英语、德语、法语。
1903年学业完成后,他回到槟榔屿开始行医,因为高超的医术,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信任。1908年应袁世凯邀请回到中国,担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副校长一职。这个医学堂由袁世凯创办,旨在培养陆军军医。
伍博士当时并不知道,两年后,他将担负起一项重要的,拯救千万人于疾病之中的危险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培养了大批防疫人员,为中国奠定了现代防疫事业的基础。他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世界性新闻人物,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鼠疫专家”的称号,在1935年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一位中国候选人。
2,出现传染性病例
1910年秋天,在哈尔滨一个叫傅家甸的小城,出现了一种神秘且可怕的病例。病人高烧、咳血,皮肤会变成深紫色,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要传染该病,几天内就会死亡。疾病传染性极高,只要与病人接触的基本上没几天也会出现相同症状,有的甚至全家无一幸免,连丧事都无人处理,野外经常在一夜之间出现许多被遗弃的尸体。
人们对于疾病的防范知识少得可怜,对于瘟疫的危险也一无所知。若发现了病人,就将之移动到未采取任何隔离措施的病房,照顾病人的也都是未经过医学训练的临时看护和警察。他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导致大面积感染。
小城笼罩着恐怖的气氛,人们争相购买火车票逃亡,疾病进一步蔓延。
当时的清政府已风雨飘摇,日本和俄国在东北手握权利,他们督导中央政府立即扑灭传染病,不然自己将会派出医师队伍驻扎。
当时的外务部右丞施肇基大人出生书香门第,在康奈尔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学识丰富,他在周游世界时见识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制度,极具慧眼,富有远见。他知道若瘟疫不能及时扑灭,日、俄两国将迫使中国政府交出东北控制权,进而会将控制权逐渐侵犯到全国。
实际上,这场瘟疫不仅与千万人的生命攸关,更关系到国家主权问题。施大人对外务部尚书、大学士那桐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当时的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一定要物色一位能够控制此疫情的中国人,组织”战疫行动“。伍博士被选中。
3,疾病被确认
在伍博士到达哈尔滨前,已经有日本的著名专家北里柴三郎和法国流行病专家梅勒医师在对感染病进行研究。他们号召民众进行大规模灭鼠,并对老鼠进行解剖,但是并没有在老鼠体内发现病菌。
鼠疫分以下情况:病菌由咬食患病老鼠的跳蚤传播到人类身上。跳蚤在吸食老鼠血液时,被感染上,细菌在跳蚤胃里繁殖形成菌块导致血液无法流入胃里,饥饿的跳蚤就会咬各种动物,咬到人后,导致人被感染。病菌在淋巴系统繁殖导致淋巴肿胀、溃烂,这种感染被称为腺鼠疫,若腺鼠疫的病菌侵入血液,导致血液系统被感染,就是败血型鼠疫。病人的死状很恐怖,身上会有一个个圆黑圈,所以也被称为黑死病。历史上欧洲的黑死病曾经导致1/3的人死去;如果病菌感染肺部,病人会咳血,飞沫会感染其他人,被称为肺鼠疫。通过呼吸传染的更为可怕。
伍连德博士到达后,认为首先应该对病人进行隔离,他发明了一种厚实的棉纱口罩,要求所有人佩戴,以防止可能性的飞沫传染。他对死者尸体进行了解剖,这是第一例肺鼠疫患者尸体解剖,在标本化验中发现了鼠疫杆菌,病被确认为是鼠疫肺炎。
4,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在防疫过程中,有两件事对伍博士工作的顺利展开非常重要。
一是当时中央政府的支持,是施施肇基大人举荐伍博士担任防疫组织的首领,施大人得到大学士那桐的有力支持,命令一层层下达,伍博士的工作在遥远的哈尔滨才得以顺利展开。在当时国内形势一片狼藉的情况下,如列强干预、没有主权、官场无力,这种支持极其难得及重要。
施肇基还同意伍博士在紧要关头可以直接用英语发电报和他进行沟通,因为伍博士的英语比母语流利,然后再由施大人翻译成中文呈报给上级。施肇基在美国所接受的大学正规训练,使他获益匪浅。这样伍博士在工作中才能更清晰地表达观点和采取行动。这一系列的特许有效地帮助工作展开。
还有一件事是法国医师梅聂感染瘟疫去世。梅聂曾经是军医,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曾经参与过腺鼠疫的防治,自以为经验丰富。梅聂到了哈尔滨后,与伍博士的理念发生冲突,气得伍博士向北京官方请辞。北京官方在得到消息后,撤销了对梅聂的派出指令,要求伍博士继续工作。
后来梅聂在进入病房检查病人时,没有戴口罩,不久即感觉身体不适,经检查感染了鼠疫,三天后不治身亡。
梅聂医生的死引起了各界震惊,公众意识到这次瘟疫的来势汹汹,很多地方官员开始与他们紧密合作,巡抚大人命令手下必须按医师的指令办事,因为医师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来扑灭地方鼠疫,大家务必要齐心协力。
5,防疫措施下达
确认了病因后,具体的防疫措施开始下达。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进行分区负责制。要求居民佩戴政府发放的不同颜色臂章,不同区域间不允许随便走动;进出城区的人要进行严格检查。
征召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每天将疫情检查结果呈报给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而不是无医学经验的警察;
调集士兵驻扎,协助规章制度的执行;征召警务分队,进行防疫训练,驻守各地;
将可使用的建筑物,如学校、客栈、浴室等,改建成隔离营,对病人进行隔离医治。下班后工作人员先进消毒室进行外套消毒,进入更衣室脱下外套,再进入浴室用抗菌剂清洗。受污染的衣服也进行消毒处理。拿到的信件报告等也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对尸体进行统一火化处理。
加强卫生管理,保证城镇清洁,号召居民关注公共卫生,对屋子和衣物进行消毒。
改善贫穷人口的居住条件,为务工者和失业者提供居住地和食宿。
等等。
读完以上这些防疫措施,是不是深深感觉现在的防疫经验大部分来自于一百多年前的那场举世瞩目的抗疫行动。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奋战,这场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防疫战斗取得了胜利,传染病终于被遏制。
这场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一个突破性成就,让世界上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1911年4月在奉天举行了一场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来自包括俄国、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一流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伍连德博士主持,对这次抗疫进行了研讨。
6,“国士无双”实至名归
平息鼠疫之后,伍连德博士成为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总医官,创建了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等医学院、检疫院所、研究所等20多所机构;他还积极倡导中国政府从列强手里收回海关检疫权。
经过后来的持续研究,伍博士找出了这次鼠疫的源头,最初的患者是从事皮毛交易的猎人和商人,猎人捕捉旱獭,猎取动物的皮毛,导致病菌传染到人身上。
伍博士晚年时,接受好友兼科学史家李约瑟的建议,用英文撰写了这部自传,回顾了自己近80年的人生历程,写成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实在瘟疫发生时,政府曾经指派一位毕业于美国丹佛大学,在海军处任军医的博士去哈尔滨,但是后者谢绝了。这位博士提出要事先提供足够的赔偿金,以备有可能的灾难或死亡的发生。
但是富有冒险精神的的伍连德博士有信仰与追求,期望有机会研究那些未知领域,奉献自己的学识和医术,他在最好的年华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奉献光与热,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国家于危急之中,真不愧是真正的“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