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比肾虚更可怕,脾虚湿重的人,都该知道的食疗法!

4/9/2024 7:35:29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要解决虚胖问题,一定要健脾祛湿,一旦人体脾虚,就会导致体内水湿运化不畅,水湿停留而出现腹泻、便溏、水肿的状况。

一、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脾虚湿重

1. 清晨起床,刷牙时发现舌头上有齿痕

脾与舌头关系密切,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淡红色,看上去很润泽。

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脾湿严重。

2. 上厕所后,发现大便黏在马桶上

贪凉吃些生冷寒凉的食物容易导致寒湿困脾,水湿不能正常被带走,寒湿向下注入大肠就会让大便带水湿,变成软而不成形稀便,或者黏着在马桶上。

3. 早起身体不适

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胀时,说明你的脾胃功能比较差。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4. 食欲差,吃一点就撑肚子

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脾主运化,所以脾虚很容易导致食欲差,有些人吃得并不多,饭后却常常有饱胀的感觉。

5. 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

脾胃功能正常的人,能将体内多余的水分及时地传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滞留,导致身体水肿。

二、水不流通:“死水”就变为湿了

湿其实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人体生命活动生生不息,体内的水也是处于流动流通的状态,一旦无法流通成为“死水”就变为湿了。

皮肤在人体的最表层,无时无刻都需要津液的循环流通,提供养分和维持湿度。

所以这种停滞流通的状态常表现于皮肤,造成皮肤的水分过多残留。

这类人群通常容易皮肤长湿疹、水肿、小便不畅等不适。

此时的关键是恢复水液的流通状态,与其说清理湿气,更贴合应该是“行水”,只要这种流通状态能恢复,皮肤的这些湿疹、水肿自然可缓解。

常见的食材有:茯苓、冬瓜皮、赤小豆等。

三、湿热互结:湿气更加粘稠难清

湿和热是一对“狼狈为奸”的兄弟,经常一起侵犯人体。

有湿邪的重浊粘滞属性,使得热困于内,清热变得困难,有热邪的烧灼津液,使得湿气更加粘稠难祛。

这类人群通常有口臭、口苦、容易长痤疮等不适。

此时清热和清理湿气要双管齐下,因此需要选用既能清热也能利水的食材,例如:马齿苋、马蹄、玉米须、薏苡等。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点介绍的脾虚痰湿人群,不太合适用这些食材,因为清热容易损伤正气和脾胃,加重脾虚情况,导致痰湿清除效果不佳。

四、阳气不足:痰湿、淤血积聚

阳气的气化作用,简单来说就是阳气能使物质发生状态变化的功能。

在自然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太阳光热的作用下,地上的水就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上升输布四周。

在我们人体,阳气的气化作用与之类似:

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喝进去的水,在阳气气化的作用下变为可输布、吸收、利用的精华物质充养人体。

剩余不能被气化的,就成为垃圾物质就通过二便排出体外。

阳气不足的人群,这种气化作用减弱,剩余的垃圾物质变多,逐渐超过了二便日常排出的能力,只能积聚在人体,成为痰湿、瘀血等,所以就出现上述的大便溏、皮肤过敏、湿疹的不适症状。

人体是复杂的,有部分人群常常会合并上面提到的三种单一类型,这种复杂的情况在临床上也是不少见的,这时我们就要根据上述原理综合而治了。

除了上述提到的辨证化湿,除了平日吃些利湿的食物外,调养好脾胃也是重要的一环。

脾主运化水湿,脾不健运,导致体内多余的湿气不能排出体外,所以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胃运化出了问题。

脾不健运,易使体内湿气越积越多,湿盛又易伤脾,而由此恶性循环。在控湿的同时,更要重视脾胃的调养。

只有脾胃健运了,自身运化水湿的能力强了,湿气就可以依靠自身能力排出了。

这里有一款固本,帮助守护后天之本脾胃的食疗方子——五行健裨散。

源于经典古方,清代御医黄元御的方子,它和四神汤有点相似,在传统的四神汤再加上薏苡仁即可。

五、这些情况下,湿气伤人很隐秘


图片


相对大环境的湿,这些情况下湿气伤人更加隐蔽。


比如:运动过后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吹风;雨后没有及时换下潮湿的衣服和鞋子;睡前洗澡没有吹干头发或者擦干身体;大汗淋漓时直接进入冷气比较低的房间等等。


以上情况,湿邪都容易在这种时候不知不觉的侵入体内,所以,运动过后,洗澡后,或者不小心淋了雨,都要及时换一身干爽的衣服、鞋子,千万别等它自然干,更不能在空调底下吹干。


以上食疗方,可以经常吃吃,部分人的湿邪通过食疗不能缓解的话,就需要到医院就诊了。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