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怎么理解“本”?

11/19/2021 9:45:43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里面有一个很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地方:治病必求于本。这个观点,其实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活中,无论我们身体有任何的不适,在看医生的时候,总希望医生能从“本”上给处理好,从而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那么,内经所说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所谓“本”,是和“标”对应的一个术语。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相信大家就能很好地理解:一棵树,树木的根须就是“本”,它一般大多隐藏得比较深;而地表的树干枝叶,都可以算作“表”,一般都比较浅,常能轻易被观察到。

当然,这么来解释,只是便于理解“标本”这俩个术语而已。内经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的本,还有复杂得多。

从中医理论的“标本”来说,我认为,中医的本就是“阴阳”,它的“标”就是辨证论治。如何从“标”求“本”,这就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所指就是“阴阳”。

虽然,这么理解并没有错,但是,阴阳学说只是中医理论的大纲,是非常抽象的一个概念。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并不能具体指导我们如何操作,也就是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在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后面,马上就有一个“万物之纲纪”。所谓纲纪,就是“统括事物”的脉络,大者为纲,小者为纪。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阴阳”去统喻、分类世间一切事物。

我们平时分析问题,或者描述什么事物,都讲“提纲挈领”。而作为分析、认识一切事物纲领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阴阳,所以说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就人身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阴中又有阳阳中又有阴,不可尽数。

之后的“变化之父母”。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当中,不存在静止不动的事物,这是辨证论的观点,也是“黄帝内经”的观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就是从变化的角度分析一切事物。

当然,从中医学来讲,就是掌握生命发展的规律。简单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变化。

任何事物都在“变化”。这个变化从哪里来、变化又是如何衍生出新的变化的呢?这一切,还是出于阴阳。所以,“变化之父母”的父母,就是生我者也,怎么生的呢?父母所生的,一切变化都是出自于阴阳。

再之后就是“生杀之本始”。生就是生长,属与阳,杀就是消亡,属与阴。当然,不管是生长还是消亡,最根本的还是“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成长的根本,而最后的消亡、其实就是阴阳的消亡。

最后的“神明之府也”:什么是“神明”?变化莫测者谓之神明。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包括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预知的。但有一点缺是肯定的:都出自于阴阳。

所以,阴阳就是“神明之府”。府是仓库,是储藏的意思,更是家乡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神明来自哪里,那些微妙的变化,变化莫测的东西来自哪里,都是出自于阴阳。

综上所述,“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里的“本”。从大处来说,其实就是指阴阳。而具体分析的话,则包括阴阳的所有变化,包括身体本身的变化,脏腑气血的盛衰,外感之邪,内伤饮食,七情劳倦之类,这些是从表到里的“机理”。但所有这个过程,都是为了最后的目的——找到发病的根本,也就是阴阳失调的具体状态。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