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教的呼吸修炼,即所谓的“气”的修炼。
道教中“气”的概念,内涵有三个要旨:
一指先天气,即父母精血构胎时的元阳气;
二指后天气,即通过食物质所化生的能维持生命存在的能动力,以及各脏器官的功能作用等;
第三,指自然界的空气,即呼吸气,道教徒们通过呼吸修炼达到养气全神、祛病延年的作用。
道教中把呼吸的锻炼称作为“调息”、“调气”或“吐纳”。
调息法是道教丹功的基础,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健身的手段。这是因为人们心头念依着事物,则往往散乱游离,不能自主。虽能暂定,不久又会散乱。所以修炼呼吸调息功法,使心息相依,拴系念头,使心神由散而定。调息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调整呼吸节奏,加大呼吸容量,加深呼吸力度,扩展肺部的吐纳功能。
2
按现代人体育运动丹功分类方法,把道教的调息法分为:胸式呼吸、隔膜呼吸、腹式呼吸、意念呼吸、胎息五类。
胸式呼吸:《抱朴子内篇》一书中所指心下为中丹田。从现代生理解剖学观察,实际就是心、肺所在胸腔部位,以横膈膜与腹腔为界。胸式呼吸,即指人的自然呼吸,是在胸腔内由肺所进行的气体交换。空气自鼻经咽喉进入气管,到达肺泡后,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管,带进心脏,释出二氧化碳,呼出体外。修炼时就是弹过调整肺部的呼吸次数、间歇时间、呼吸深度,使呼吸达到缓慢均匀、自然柔和,使肺活量增大,肺通气性增强,肺的呼吸频率明显减少,这样不仅能增强肌体呼吸系统的功能,而且对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影响。
进行练功时,一定要闭口,将舌尖轻抵上颚,使鼻腔独行吐纳蜘能。平常呼吸,每分钟约为十六次。深呼吸,每分钟则以呼吸四次为基础。道教中丹田吐纳,是有规律的进行呼吸的深入和延长。练功时一任自然,修习长久后,则可体会出呼吸的更高境界。
隔膜呼吸:呼吸时要求下腹部向外扩张,胸部和肩部保持不动。吸气时胸腹部稍有紧迫感,随着呼气,双手可轻轻压迫上腹部,帮助气体的排出。呼气后,隔膜和胸腔肌肉放松,紧迫感就随声消失了。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呼吸频率可逐渐变慢,呼吸变得黠规律,自然流畅。
腹式呼吸与隔膜呼吸相仿,只是呼吸深度加大,气沉下腹肚脐周围,加大腹肌的运动,呼吸节奏更深沉缓慢有力。人身脐下三寸的地方,道教称为下丹田,现代人的腹式呼吸,和道教下丹田吐纳在同一个部位。所谓“腹”,从生理解剖学上看,原是指横膈膜以下,腹腔内所包括脏器,如胃、肝、胰、胆等,大部分是消化系统所属的器官。要使这一部分的脏器有“吐故纳新”的功用,也就是推动其新陈代谢的功能,便须透过口腔的一吐一纳,使氧气进入食道而入腹腔。下丹田吐纳,其气不是从鼻孔出入,而是从口腔出入。修炼这种功法时,口唇略张,任气流进入,其功能可使腹腔内的脏器蠕动,即可增加消化机能,又可排除内脏污染,并可祛病延年。
口、鼻交互呼吸法,也就是呼吸器官运作的转换。如用鼻孔先呼,则闭口用舌尖轻舔上颚。鼻呼后,紧接着口便略张,舌尖下放,使气从唇边吸入,如此一呼一吸,约五十次左右,再改用口腔先呼,口呼时,鼻呼出之气自不如口呼出之多。口呼出后,紧接着口便轻闭呼,舌尖舔上颚,任气从鼻孔吸入。这样一呼一吸,原是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的综合运用,是道教呼吸修炼的另一方面。
意念呼吸是指在精神作用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身体某一部位(道教称为“意守”),进行呼吸调整,意念专守某个部位,使思想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
在呼吸修炼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鼻无出入之气的最佳境界时,即达到了道教呼吸修炼的最高境界——胎息。胎息,意为闭气不息。这种呼吸吐纳功法犹如婴儿在母腹中的呼吸状态,又如同龟鹤入蛰时的呼吸方法。《抱朴子·释滞》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道教认为,用鼻呼吸,“一窍即开,元气外泄,泄而不止,劳及性命”。所以强调呼吸的深沉,强调吸之以踵,使身体内部的呼吸自我循环。胎息法的理论基础是古代黄老家、医学家的元气生成论,认为人禀天地之元气而生,有气则存,养生则保存元气,使之不失而已。胎息又称为内息,即保持人体自身固有的内气,使之闭气不息,充分发挥体内内气的作用。
胎息法,在道教中修炼手法繁多,如中央黄老君传胎息诀法,张果老胎息诀法,玄葫真人胎息诀法,天台道者胎息诀法、刘真人胎息法、何仙姑胎息法,鬼谷子胎息法,张天师胎息法、清虚子胎息法等等。名目繁多,但宗旨是相同的。胎息行气术在隋唐时最为兴盛,唐以后,逐渐加入炼精化液、循经回使、逆行经络等内容,发展成为北宋以后道教内丹术的修行命功法了。
3
呼吸功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调息服气法。它与现代丹功中所讲的调息、吐纳、内视气功法、守丹田气功法等是相似的。《庄子·刻意》:“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嵇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就是指这种服气修炼。
人体的自然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纳新。但吸纳新鲜空气,在道教中有许多种方法,如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等。道教功法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的精气,长存在腹内,就可以长生。至于吐气,在汉代以前只有吹、句、呼三种方法。吹是吹出凉气,句是呵气,呼则是呼出体内废气。隋唐以来,在这三种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成吹、呼、唏、呵、嘘、呬六种。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服气疗病论》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吸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古代利用这六种方法来治疗自身中某些不适,如:“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一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这六种方法,只不过是区分吐气时不同的深浅度。修炼这六种吐气功法,可以达到驱寒、除热、解郁、散风、消烦、理气、化滞积的医疗作用。
著名的修炼法如六字气诀法、六气治肝法、六气治心法、六气治肾法、六气治肺法、六气治脾法、六气治胆法、陶弘景六字诀、孙思邈六气法、嵩兵仙人六气法等。呼吸功法的要旨是通过呼吸锻炼,争取肺部的活动能力,加大氧气的摄入量,扩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呼吸中要求气息均匀,轻缓而深长,达到调息服气养身、服气疗病的双重目的。
呼吸功法中还有行气布气法,这是在呼吸修炼基础上进一步起来的一种丹功疗法。当气体进入身体后,在主观意念的诱导下,循行人体内一定的路线,作用于四肢经络,五脏六腑,引起内脏功能的某些非器质性变化。在这一运行中,潜在地就存在着疏通气血、改善机体功能的防病治病作用。
所以《疗病论》曰:“以我之心,使我之气,使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哉!”这种呼吸行气养身疗病功法所根据的理论是建立在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的基础上的。所以,《疗病论》中说:“用气攻病,虽攻其处,肤腠散出,然兼依明堂图,取其所疗之穴,想而引去,尤佳。”这种功法在现代临床治床治疗中实践证明确有疗效,尤其对于精神情绪有关的疾病,如:失眠、健忘、高血压、神经性胃病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行气疗病功法还包括为他人治病,如:现代丹功师用发气、放功等运气手段,为别人治疗疾病的功法。
呼吸修炼是一步一步深入,一层一层成功的,因此,在日常修行中要循序渐进,每日以行两次为原则,时间最好在清晨初见阳光和夜晚临睡以前。夜晚应面临清泉,面向明月,吸纳清气为佳。这样,取用日月精华,山林爽气,是道教中最宝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