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营魄抱一”,错在哪里?

5/2/2019 4:27:27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通行本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这句话不知难到了多少解老者,以致有人认为的通假或错抄,乃是上章天之道也哉的衍文或错误标点的产物。否则,这个载营魄,实在不合常理与逻辑,难以理解!大家认为对吗?

 

对此难点,有人如此直译:

载营魄抱一,(身体与魂魄合抱在一起,)

能无离乎﹖(最终能不分离吗?)


通行本的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而帛书版则是:


戴營袙抱一,能毋離乎?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

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两者对比看看,会有何心得呢?

 

首先,这六个关于能否的反问句,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不能!那么,老子以这6个反问及其答案为例证,要证明什么呢?其给出的结论则是: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从道德经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有无同出异名、对立统一而成玄。那么玄有德吗?答案显而易见是肯定的!因为老子正是在10章这里给出了玄德的定义:是谓玄德。在51章,他又进一步指出: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谓之玄德。65章则又给出了新的内涵:恒知稽式,此谓玄德。并进一步解释: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从25章,我们已知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昆成之道,乃是老子宇宙起源理论的本体或本原。所以道生一,这就是老子宇宙起源理论的第一步。但是,有了1也就已经产生存在了!所以,道生1就是道生有!而有有的同时当然也就有了非有或无=0。所以,老子说有无(1,0两者同出异名!并把这个同出异名体命名为同谓玄。所以,道生一,就是道生玄!因而玄就是道的第一个产物!对于玄之外的其他同出异名体,如56章提出的的亲疏、厉害、贵贱等等,以及一般的讲阴阳两面,它们显然与有无一样,也都是同出异名的对立统一体,老子则又为它们起了个新名字:玄同,用以代表有无之外的其他同出异名体。而玄同,顾名思义,就是与玄相同的简称罢了。所以,玄,也可以说是玄同的一个特例。

这样,老子的宇宙起源理论中,玄,作为道产生的第一个对象,作为有无对立统一体,其实就是此后万物得以产生与存在的源头!所以,老子又说:(玄,)之有玄,众妙之门(玄,正是因为有了玄,我们才得以找到了宇宙奥妙的大门)。换句话说,玄作为宇宙起源的第一产物,是理解宇宙奥秘的真正大门所在!

天下之物生于有,即生于玄=10),而玄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一系列作用,却能具有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恒知稽式的品德!所以老子进一步解释与高度评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也就毫不奇怪了吧?

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按照老子自己的科学立场:言有君事有宗与道德经的内在行文逻辑解读,老子及其道德经并不神秘,而是真的简洁易懂,如老子自己所言:吾言甚易知也!比如本人上述的解读,就是遵循此规则的部分实际结果,证据确凿、无可辩驳,否定了全部的历史注解!并且欢迎任何言之有据的异见者反驳、否定。不过可以预言,既然证据确凿、逻辑简明正确,那结论就是真理!而真理就是不可能被否定的。

所以,解读老子的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大门,顺门而入,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有些人先入为主,定好自己的解读包间比如道德经就是帝王经、政治教科书,然后再画地为牢,据此把原本从宇宙起源论起的老子,囿于包间之中,变成他们自己的包间老子,然后再去进一步解读。而如此解读的结果,当然只能是其包间老子的形象,与立足于宇宙起源的全息老子形象之间还怎么可能相同、相通呢?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载营魄抱一”。魄,古代乃是指魂魄。所以,河上公就把“营魄”直接注解为“魂魄”。而载营魄,加载魂魄?这显然不知所云。有谁知道:魂魄能加载吗?既然老子自己说其言“甚易知也”,他又怎么可能说出如此丈二金刚,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糊涂话来呢?所以,这个结果显然不符合老子一贯的行文逻辑及其“吾言甚易知也”的界定。但毕竟事实就摆在那里,两千多年了,包括所谓的古今中外古圣先贤,大家就一直都是这样传抄的。不过,既然是传抄的,那么抄文共有的缺点:错别漏字甚至后人有意无意串入之文字等就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事情到现在,排除人为故意删改的可能的话,那么符合老子行文逻辑与习惯的结论只剩下一个了,即传抄造成了错误,形成了错别字!



那么,载营魄抱一究竟会错在哪里呢?


一个错误,能够绵延两千多年,竟然一直无能被纠正,这说明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条件下,要想纠正它谈何容易?!不过,蒙老子在天之灵护佑,1973年马王堆出土了帛书版甲乙本老子,终于为我们澄清事实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

原来,是竹简本的传抄者给抄或改错了,把“戴营袙”抄或改成了“载营魄”(见下图)!至此,真相才得以大白天下,同时也还给了老子“吾言甚易知也”的宣言以清白。

 

图一:帛书乙本真迹截图:画框内的部分就是帛书乙本中的“戴营袙抱一”:

 

“载营魄抱一”,错在哪里?

 

“戴营袙”只不过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难以理解的“载营魄”虽然字形相似,涵义却毫不相关,风马牛不相及。看来,“载营魄”的始作俑者,或者文化水平不高,也许就是个小学生,根本就不理解老子的思想与话语,仅仅只是照猫画虎抄文而已,如此才会出现把“木桶”抄成“林甬”的错误与笑料;或者就是看不懂,而主观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改成了“载营魄”。但无论如何,这个简单事实,给我们充分证明了竹简本作为传世的通行本、传抄本,其错漏别字或胡删乱改的陷阱是多么害人匪浅,多么不可靠,多么需要被帛版老子所取代。

 

那么,戴营袙到底是指什么呢?


袙:束发头巾;

营:缠裹。“以朱丝营社”——《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

 

这样,营袙,就是指:缠发的长发巾或长带子。

抱一:一心一意,心神合一(这里,心代表情感如心绪,心情;神代表思维、精神。如心旷神怡)。

这样,“戴营袙抱一”,就是指很容易理解的人的思考行为,同时表达一种重视与严肃认真的态度:束发正冠,集中精神,然后再“抱一”:心神合一,一心一意去思考。不过,


”戴营袙抱一,能毋离乎?“

”一个人严肃认真,心神合一去思考,就能做到不走神吗?“


符合客观实际的答案显然是不能!因为刻意而为的心神合一:抱一,并非自然而然,当然不可能长时间保持。而自然而然的一或心神合一,则用不着抱。所以,道法自然!

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抱一”的一,与“道生一”之一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乃是特指心神合一,全神贯注,与神得一之一涵义相同,而不对立统一之一。所以,老子文中的一,就象他的道一样,不同的地方涵义不同,必须结合上下文理解。在这里,结合上下文来看,抱一只能是指心神合一,而不是对立统一之玄或玄同。类似地,还有69章的三宝:“之一曰慈”,乃是指三宝之一,与玄无涉。

 

到这里,谜底终于全部暴露出来了:

原本是指:用缠发巾束发的一个常识词汇,戴营袙,竟被错抄改为不知所云的“载营魄”,以致迷惑了国人几千年,百思难得其解  ,五花八门的种种猜测也应运而生,真可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好在今天终于可以破除这个错误,让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了。

 

不过,有人经过训姑而质疑:

1、帛书图显示的不是偏旁衣白之袙,而是“示白”,它是魄的异体字【汉典】,

2、戴与载通用:“又與載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載也”----【说文】。

所以结论是:“戴营袙”与“载营魄”可以训成一回事。

经过如此训诂,结论就是我们都是瞎忙活了:它们原本一家人!

看来,这训诂还真了不得,训来故去,相当于一查DNA,原来都是自家兄弟!既然一家人,何分彼此?所以,解老也简单了,最后大概就剩下一个“道”字了,其他DNA相似度99.9%以上,都是中文一家人。所以,老子哪里还需要什么注解?

然而,结合老子整体思想来看,他首先是个无神论者:因为(无为)无不为已是万能,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为。因此,他根本不需要什么神仙上帝帮忙,当然也不会需要什么魂魄鬼怪添乱!所以,道德经全文,除了这个“载营魄”以外,再无任何牵涉到鬼神魂魄迷信的地方(几处用到鬼字神字的地方,如谷神、其鬼不神、神得一等,涵义都与神仙鬼怪无关)。而中华文明传承5000余年,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不考虑古今客观实际(真理的标准)的限制,仅从字眼到字眼,“攘臂而乃之”拉郎配找几条训诂根据,如屈子的楚词《远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李道纯:“魄好运动;好驰骋;好刚锐,故曰营魄”等作为魂魄的佐证,也还是很容易的。而实际上,这也正是历史上诸多所谓的古圣先贤都陷入解老迷途而无能自脱的训诂陷阱。就象钱穆那样的所谓国学大师,穷经皓首训来训去,却训出个“庄前老后”以及“孙武与孙膑是同一人”等千古笑话,则就是典型例证之一。

所以,尽信训诂还不如不训!解老的关键,不仅要参看古文字及其训姑,更重要的是必须联系上下文与客观实际(真理的标准)来理解,文理通顺、简明易懂,“吾言甚易知也”,而不是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毕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今月下的客观实际与古人没什么本质不同:“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除非你认为老子是个白痴,不了解当时的客观实际,著文完全脱离实际而胡说八道。

而戴营袙,一个束发动作,表示以严肃认真、心无旁骛的最佳状态进入思考,这是老子为“能无离乎?”所能给出的最高前提条件,与下文也遥相呼应。而魂魄?原本无神论的老子在这里有提及它的任何必要吗?所以,帛版作为穿越时空2200年以上的证据,足以证明老子说的是束发的”戴营袙“,而不是简版加载魂魄的”载营魄“,从而载营魄只能是后人传抄错误的产物。所以,营魄,训故再有道理,可惜它在老子时代只能是“魂魄”的含义(见屈原的楚辞《远游》:“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符合老子“甚易知也”的无神论整体思想。并且,以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600余年后的东汉【说文】等作为证据显然牵强,当然远不如老子时代的客观实际为证有效。这样,最后结论只剩下一个,即载营魄只能是一个错误!至于错误的来源,合情合理的推断当然就是错抄或错改!

至于有人说,帛书中是(示白),不是袙的衣白,两字的偏旁:示与衣显然不同,不是同一个字。这更简单。作为抄文,这样的偏旁微小差异,抄者抄错就更容易了。不信问问你自己,你的抄文区分开了吗?是否如此偏旁错误比比皆是?

另外,一个逆向思维、合乎逻辑的结论:既然“载”、“戴”通用,那为什么不把“载营魄”理解为“戴营魄”呢?而“魄”能戴吗?当然不能!既然魄不能戴,能戴的是袙,那不就是把“衣白”的袙抄错为“示白”的魄了吗?而这个抄写偏旁错误,你自问一下,是否从未在意?太容易犯了吧?而这个结论很重要,对于正确理解“戴营袙”有醍醐灌顶之效。

更重要的是查看帛乙原图,发现原抄文中的偏旁衣与示,基本架构相同,都是“示”的形状。比如其中的“被褐”二字,与旁边的示字旁“祸”相比较,“示”仅是抄写笔画长短不同。如此以来,两者抄错抄混不就是更容易的事了吗?

 

图二:下面画框中就是帛乙中偏旁为衣的“被褐”两字的写法:

“载营魄抱一”,错在哪里?


画出的“被褐”两字,其偏旁“衣”的写法,与旁边的“祸”的偏旁“示”是否相类似?

 

至于以陈鼓应为代表对于“载营魄抱一”的传统注解:“精神(魂魄)与形体(身体)合一”,则更是违背常识的主观臆测。试问:谁的精神能够脱离形体而存在?换句话说,形体是一个人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精神的形体就是植物人或死人!所以,只有精神与形体合一的人才是正常人。那么何言精神与形体不合一的问题呢?难道老子说的是植物人或死人?这不是纯属无稽之谈又是什么?

精神,显然只存在能否集中或集中度高低的问题,即全神贯注与漫不经心等区分,而永不可能与形体分离而为二,因而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精神与形体的合一问题:没有分离,何谈合一?

而陈鼓应这个例子作为证据,也充分证明联系客观实际解老是多么重要。违反事实与常识的解读,无论训诂证据有多少,都是错误的!由此也足以证明训诂在解读古文中有作用,但绝不能无限放大、唯其马首是瞻!首先必须联系客观实际检验,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谬论,只要你还承认老子是正常人,不是白痴,那就根本无需训诂。训诂所得的证据也全部无效,反而只能成为训诂无效的证据与笑料。

 

不过,虽然戴营袙很好理解,但总是感觉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严肃认真而非要绕这么大的一个弯儿呢?难道在当时,束发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据考古记载,古人在新石器时代就早已开始束发扎头了。古人对三千发丝劳心劳神的程度,非现代人所能想像。下面是河姆渡遗址复原图之一。

 

“载营魄抱一”,错在哪里?

下图则是先秦时期的发型之一。根据官阶的不同,发髻的样子也不同,因而它也是官阶的象征。:

“载营魄抱一”,错在哪里?

营,指按编制集体生活的地方,如兵营、夏令营、集中营等。而如此复杂的发型,也确是一个头发编制集体吧?所以用“营”来代指这个头发集体:营发,是否很形象到位?所以,用营袙来专门代表缠束如此复杂营发发型所用的发带,是否也很自然?这样,戴营袙则自然就代表要束成如此复杂的营发发型了。当然,从兵马俑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把营发理解成“兵营发型”。

由此,我们终于可以正确理解老子为什么要说“戴营袙”而不直接说严肃认真了,因为它代表着要束成如此复杂且代表着等级的营发发型。而这在古人眼中,当然代表着非同一般的正式、严肃与认真的意义。

澄清了原委,我们就可以把帛版本章正确翻译如下了:

 

戴營袙抱一,能毋離乎? (严肃认真,心神合一,就能做到不走神吗?)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圆凝聚气,全力致柔,就能象婴儿那样天然柔软吗?)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 (修除画图中的黑、蓝色,能做到不留瑕疵吗?)

愛民栝邦,能毋以为乎? (爱民治邦,能够做到无为吗?注:用烧火喻治邦)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 (天门开合,万象巨变,真能做到处变不惊、静如处子吗?)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聪明智慧,明白四达,真能做到纯朴无知吗?)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所以,生产之,养育之,却并不占为己有,不主宰其命运,这就是玄德。) 


注:帛版第四句的“愛民栝邦,能毋以知乎?”显然是错把“为”抄成了“知”,从而与第六句重复。从行文逻辑推断,只能是:知与明白智慧相对应,为与爱治行为相对应。所以,第四句的“知”应恢复成“为”。

 

当代人何其幸哉,能得见福星帛版老子!几千年一遇的机遇啊!所以,作为能够有幸见到史学泰斗司马迁都无缘得见的先秦帛版老子,我们当真是三生有幸啊!

帛版老子,为我们拨开了简版老子抄本错误的重重迷雾,纠正了一系列的传抄错误,乃是拨乱反正的正版、原本老子。而戴营袙,则仅仅只是其中之一罢了。不过,关于帛版是正版,简版包括郭店楚简、汉简、王弼本、传世本等,则都是帛版的教学简写版或节选版从而教改文字众多,与原文差距甚大,这一结论也已是证据确凿,毋庸置疑。稍后会专文论述。

 

解决了错抄改问题,现在再回头看看老子为什么会明知故问而反问六个问题?

其实,老子正是以这六个反问为例证,并以其否定答案告诉大家:自然规律并非人为意志与人力强为就能够改变的。那么,正确做法或出路在哪里呢?老子因此紧接着用玄德为例给出了正确答案: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为而弗恃,恒知稽式,是谓玄德。

即一切向玄德看齐,以玄德为榜样为人处事、处世,才是唯一正确出路。一句话,就是要人们把自身培养成为具有玄德之人。想想看,如果从君王到百姓都是玄德之品,这天下还可能不“乃至大顺”而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大治吗?

 

来源于:方圆天成的博客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