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卷三》中提到:“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人生在世,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事业发展中,都应该具备远见,培养预见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走向极端,才能给自身留有余地。
聪明人做事,都会保持适度和灵活性,减少可能出现的变故,避免自身陷入无法回旋的困境,从而导致败亡的局面。
老祖宗曾说:“人有三不尽,用尽人败亡。”
在生活中做到这三点,才能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
一、话不说尽,有余地
古文《增广贤文》有言:“话说三分留七分,逢人不可全抛心。”
说话留有余地的人,大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将心比心,容易与人交好。
据传,张大千精心创作了一幅名为《绿柳鸣蝉图》的作品。
画中描绘了一只蝉似乎正准备展翅飞翔,然而它的头部却朝向了一个不寻常的方向,停留在柳枝上。
齐白石观赏了这幅画后,对张大千说道:“先生这幅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不过,我以前画蝉的时候,曾向一位农人请教。他说蝉的头通常是朝上的,很少出现朝下的情况。”
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这也只是那农民的一面之词,我也没亲眼看过,说的也不一定对。”
张大千听完齐白石的话后,利用一次外出写生的机会,仔细地观察了树上的蝉,他发现齐白石所言非虚,树上的蝉确实头部朝上。
实际上,齐白石一眼就识别出了张大千画作中的瑕疵,但他深知话留三分的道理,看破不说破。
还说这是从一位农民口中得知的,这就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古人云:“成事不说,遂事不谏。”
当一件事已成了定局,便无须再多说什么,若交谈之中把话说得太慢,缺乏回旋的余地,便容易激起波澜。
正如一句话所言:“真话宜适度透露,谎言则绝不可说。”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则不能说。
懂得话到嘴边留半句,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因此话到口边留三分,这是一种处事原则,也是一种大智慧。
懂得慎言慎语的人,人生路上才会更顺遂。
二、利不占尽,有回报
俗话说得好:“利不占尽,钱不盘净,方能广进。”
虽说有利占利,利益至上是人的本性,可有利与人共享,才是长远之道。
听老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山村,种有很多果树,每逢冬季,尽管鸟儿们在树上忙碌地筑巢。
但随着季节的深入,总有成群的喜鹊因找不到食物,而被饿死,第二年春天,虫子就会因为没有天敌而泛滥成灾,果树发芽后便被吃光,因此绝产。
在那之后,每到收获的季节,村民总会留几个果子在树上,作为鸟儿过冬的粮食,鸟儿们因有果子的存在,顺利度过了冬天。
而春天来临时,这些鸟儿便忙碌于捕捉果树上的害虫,因此,村里的果园每年都能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
正如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如此,在为人处事时,我们不应独占所有利益,而应懂得分享与给予。
这是一种处世智慧。
正如曾国藩所言:“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
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私吞,单纯追求个人利益往往会导致失败。
因此,学着把眼光放远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分享成果,享受成功的同时不忘留给他人余地。
人生路上才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三、信不尽失,得人
杨泉说:“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深以为然。
在生活中,要想取信于人,就必须以诚待人。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古代有一个叫孟信的官吏。在任期间,他以清廉著称,然而被免职,便陷入了三餐不继的困境。
那时,他家中仅有一头患病的牛相依为命,有次孟信外出,侄子计划出售那头生病的牛以换取必要的粮食,就在买卖合同即将签订之际,孟信恰好从外面归来。
一进门便瞥见了桌上的契约书,此时,他才得知侄子竟然在卖牛,而且还跟买家隐瞒了这是头病牛的事实,于是,孟信便急忙跟买牛的人解释说,这是一头病牛。
这头牛在劳作时,稍显劳累就会生病,但买牛的人仍然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尽管他苦苦请求孟信,但孟信却坚持不卖病牛,于是买卖只好作罢。
不久后,这件事便传开了,原来,买牛人是皇帝的手下,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大为震撼,被孟信的德行所折服,于是,决定将孟信任命为太子少师。
几年后,孟信又晋升为太子太傅,赢得了众多学者的尊敬。
正如宋代理学家程颐所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孟信不以家境贫寒为因趁机卖掉病牛,他以诚信待人,赢得了皇帝的青睐,因而被册封为官员。
这不仅使他摆脱了贫困,更让他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成为世人所敬仰的人物。
懂得以诚待人的人,心怀暖意,可以广交良缘,被他人所信任和尊重,当用诚意打动他人时,这份诚意便会给自身带来福报和机遇,帮助自身脱离困境。
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以诚待人。
古人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正如满杯之水终将溢出,满月之后亦将渐有所缺,世间万物,皆遵循着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都应该适当留白,避免走向极端。
为人处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留有余地,这是一种处世原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愿余生,我们都能把握处世的分寸,将人生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