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我有三个人生法宝,一直在恪守坚持。
其一是仁慈友爱,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
其二是戒奢从俭,恒念物力维艰。
其三就是不居众人之先,不与他人争利益之短长。
不论拥有多少名利与财富,必然要有同等高贵的德行来匹配,否则只会祸患无穷。
人活一世,百般算计,不如修炼自己,方能厚德载物。
仁慈博爱,是一种选择
《道德经第八章》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那川流不止的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做人要有一颗善良包容的心。一个懂得宽容的人,能够体谅别人的不易,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能宽容别人。
丙吉是丙汉宣帝时的丞相。他的车夫驾车技术娴熟,人品端正,但好酒如命。虽常常在酒馆流连忘返,但从未耽误过驾车,丙吉便由他而去。
一日,丙吉有事外出,命车夫驱车前往。但这次他喝得酩酊大醉,不出所料,车子才刚走不远,他便忍不住呕吐起来,弄脏了车上的坐席。车夫瞬间醒酒,被吓得惊慌失措,深知自己闯了大祸。
可丙吉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平心静气地说道:“将车原路返回,今日你已喝醉,不宜再赶路”。
于是,丙吉与车夫一同回了相府。相府主得知此事大发雷霆,狠狠训斥了车夫,准备将他赶出相府。
丙吉却说:“他只是个车夫,若因喝酒误事被赶走,此时传出,便无人再能容他。他只是不小心弄脏了坐席,算不得什么大罪,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相信他之后不会再失职。”
车夫听后十分感激丙吉,痛定思痛,从此戒酒,再没有惹出任何祸端。
有一次,车夫出门,恰巧看到拿着边疆紧急公文的骑兵疾驶而过,心中猜测定是边疆出现了紧急情况。于是将此事报告给丙吉。
丙吉赶忙制定相应的对策。果然,汉宣帝召见大臣商议边疆之事,丙吉因为事先得到消息,自然胸有成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得到了汉宣帝的褒奖。
着一颗宽容的心,不因为自己的地位而任意妄为。
不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错就赶尽杀绝,这才是真正的大善。
勤劳节俭,是一种修行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讲:“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老子说:爱惜、节俭,就是趁早服从道。趁早服从道便是多积德,多积德便能无往不胜。只有坚持节俭,才是长久生存的道理。
正所谓人穷要奋斗,人富要节俭。节俭,不仅是修身的准则,更是兴家的妙方。
季文子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出身,家族三世为相,以节俭为生活的准则,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他穿衣不求雍容华贵,只求干净整洁,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从行头看不出是一个贵族。
有个叫仲孙它的人见季文子如此节俭,便劝道:您贵为上卿,位高权重,但您过于节俭,不用好的粮食喂马,也不准妻妾穿丝绸锦缎,自己更是不注重车马服饰。您这样有损国家的体面,会让别国人笑话您。
季文子听后不置可否,严肃地对那人说道:“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富丽堂皇,可百姓中,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怎能忍心为自己添家置产呢? 若是如此,我便不能接受你的建议。
节约无小事,分厘必取。
纵观历史,那些勤俭质的人,哪一个不是高风亮节流芳百世。而那些骄奢淫逸之人,哪一个不是遗臭万年。
谦逊不争,是一种智慧
《道德经第八章》中讲:“居善地,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
选择友善的地方居住,心胸也会宽阔友善,待人真诚友爱。正因为心胸宽阔与世无争,才会自在人间。
处事不争,才可避免一切事端;与人不争,才能免去更多的怨恨。
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不为华而不实的名利刀兵相向,凡事学会谦让,为自己留一分余地,才会活的从容自在。
清朝宰相张英,他的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人心有不忿,快马加鞭飞书京城,希望用相爷的威望让邻家屈服。
家人收到张英回信后目瞪口呆,信上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羞愧有余,便如张英所说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家见状,亦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遂成了传为千古美谈的“六尺巷”。
做人不仅要懂得谦让,更要懂得感恩。因为张英家人的谦让,其邻居才会感动,便有了这流传千古的佳话。
我们要一直固守仁义之道,矢志不渝地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
更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若谦让,生活时时是美好;心若计较,人生处处是磨难。
仁慈博爱能修身,勤劳节俭能养德,谦逊不争能养性。
守住这人生三宝,一生顺遂,喜乐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