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不能如意的人生中,“求不得”是常态,“不圆满”是生活。
无法左右的际遇,不如释怀放下;可以改变的境遇,学会勇敢自信。
人生若觉不完美,劝君多读苏东坡。
放下执念,与生活和解
苏轼的一生,一直在贬谪的路上,与顺遂无缘。
但无论身陷怎样的种种变故,他都没有一张苦瓜脸,而是能够在无常中发现生活之美。
当他被贬至惠州时,在无奈的时光里,摇身一变成为美食家。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失意的境遇下,他还有闲情逸致把荔枝品得有滋有味。
生活之美就是品出来的。
这也是苏轼的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同样是在谪居的日子里,他创制出江浙名菜“东坡肉”。
并赋诗曰:“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他愿意花时间等待火候恰到好处,等待食物慢慢地熟至美味。
就像我们常说的,爱吃的人,都爱生活。
苏轼没有因为当下的失落而疏忽生活,他于琐碎细微中获得一切可能的美好和快乐。
在黄州的某个春日,苏轼与朋友相携去沙湖游玩,却在路上遭逢大雨,淋得甚是狼狈。
他缓步自若,静听穿林打叶声,悠然欣赏雨帘中的美景,享受与自然相互倾听。
生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忽而乌云密布,忽而晴空万里。
他懂得如何在逆境中,解脱自己的苦闷,寻找生活的乐趣。
“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诠释了苏轼超然的人生境界,无晴雨之分,无苦乐之别。
《菜根谭》中有言:“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意思是说,人如果执迷不悟,快乐的境遇也会变成苦海,就像水凝结成冰;但如果清醒顿悟,苦海也能成为快乐的境遇,就像冰融化成水。
可见,痛苦和快乐并非两种不同的境遇,执迷与醒悟也不是两种不同的心境,只在一念之间罢了。
谁都有圆不到的梦,谁都有被辜负的情,告别这些执念,才能与生活和解。
当你放下了人生的迷惘和不如意,才能拾起真自在和快意。
拥有自信,予生活希望
“乌台诗案”后,苏轼彻底远离了权力倾轧的漩涡。
贬谪生涯,辗转流离,第一次应该是他人生中最痛苦最灰暗的一段岁月。
有一天,苏轼去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游玩散心。
触波澜壮阔的景,他怀念起风流人物周瑜,感慨自己抱负难酬。
他伤感且失意,可是比之生生不息的江水和年年相似的江月,人生如梦,不如意又算什么呢?
在人生这场华丽又奇幻的梦里,苏轼从来没有妥协、堕落、绝望,自始至终地勇敢追梦,自信英雄有用武之地。
纵然失败一次次地轮番上阵,也依然不改热情的初心。
为官者,是为苍生谋福祉,不能居庙堂之上,还可以处江湖之远。
苏轼在杭州时,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流落海南时,办学堂,介学风,百年来出了第一位举人。
他所到之地,经他治理后,一派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百姓都非常敬爱他,这份政绩也是他自信的底气。
自信的人是真正的强者,他们能够快乐且不服输地生活,可以抗衡人生的种种磨难。
西汉战神霍去病,曾经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第一次领兵打仗,他年轻又没经验,却成功袭击了匈奴腹地,凯旋而归。
紧接着,汉武帝对河西走廊发动攻击,霍去病率兵连续六天攻破五个部落,匈奴惨败元气大伤,再难与汉军交锋。
漠北之战接踵而至,深入黄沙漫天的大漠决战生死,处处暗藏着危险。
霍去病运筹帷幄扬威异域,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在他短暂的一生,战功赫赫,封狼居胥,除了胆识和才能,自信是他屡战屡捷的制胜法宝。
“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如果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为人处世,拥有自信,是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
要用一种气概掩饰脆弱,让自己成为绝境的对手,有能力绝处逢生、枯木逢春。
人生如逆旅,晴雨交错,明暗交替,必经之路迂回曲折,步步坚定峰回路转,行一日予一日的希望。
一个人的性格,藏在原生家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年后的今天,每逢中秋佳节,都有人吟诵这一句,在月亮晴圆的晚上,思念着相离的亲人。
公元1076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自请外调,已经和弟弟苏辙有七年未见了。
人间最美是团圆,苏轼大醉后把思念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他特别重视亲情,尤其是和苏辙的手足之情。
苏氏兄弟不仅是骨肉至亲,还是一对知音良友。他俩性格互补,一个旷达潇洒,一个内敛沉稳。弟弟时常提醒哥哥,不要在诗词中针砭时弊,苏轼很是感动,愈加珍惜这份感情。
天涯念海角,他还悟透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作为千古流传的另一佳句,一如既往地传达出苏轼那乐天开朗的人生态度。
世事不可能都圆满,时光更不该被虚掷。
人生无常,生活残酷,他却能够想得通、看得开、放得下,他会因为现实的遭遇而一时落寞,却不会一直消沉。
现实生活令苏轼屡屡受挫,为何他还拥有如此人格魅力和生活情趣?
他一生看重感情,他的自信和豁达,都可以追溯至原生家庭。
父亲苏洵对他的教导非常系统和规范,教他如何为学为人,苏轼从小就把父亲当做偶像去崇拜。
父爱如山,苏洵曾经的肯定和激励,给了苏轼勇气和力量,坚定地走完坎坷的人间路。
苏母冰清玉洁的品性,也很好地引导和熏陶了苏轼的人品和性格。
父母最高级的炫富,是养育出懂得爱且明是非,在柔软又残忍的生活中能够获得快乐的孩子。
“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堆积。”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路人,他们的言行里藏着孩子的性格和教养。
苏轼从小在一个有爱有温度的家庭中成长,感受温暖,珍重情义,完善人格,是他生命最初的底色。
当你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原生家庭,他将来才能更好地直面风雨人生。
苏轼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生无常,在越低的境遇里,若能越挫越勇,若得洒脱自适,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愿我们经风历雨,回眸时风轻云淡,就是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本文作者:京博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