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8/30/2023 9:15:53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

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

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

一、何为秋燥

1. 秋燥的类型

01. 温燥

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为温燥 。

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红等症。

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02. 凉燥

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

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表证偏风寒,津亏较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2. 秋燥的表现

在秋天不少人会发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开始时不时“骚扰”自己一番,这些现象 就是典型的中“秋燥”。

具体表现如下:

01. 咳嗽

秋燥中,咳嗽最要命。

中医认为,喉是肺的门户,呼吸的通道。秋季气候干燥,外界燥邪侵犯肺部,易伤津液,肺失滋润,清肃失司,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症状较重者会出现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还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

02. 鼻敏感

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且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越是干燥,挖鼻孔的行为越为频繁,最终会导致鼻子出血。还有些人的表现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

03. 皮肤干燥

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如果你经常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说明肌肤已经丧失水分了。

04. 惊厥

干燥的秋天,会陷入两个极端:身体免疫力好,性格开朗的人会安然入睡;而另一方面,一些身体免疫力不是太好的人则会心神不宁,甚至会出现惊厥现象。有这种现象的人千万要小心,提早去医院治疗。

05. 头发干燥

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

06. 便秘

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加上肠胃功能变弱,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二、秋季如何防燥

秋季气候变化最大,初秋时湿热较甚;白露后气候干燥,昼热夜凉,寒露后天气很快变冷。

《黄帝内经》载“秋冬养阴。”意思是说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

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

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1. 起居

睡眠:早睡早起,尽量在晚上22点前睡觉,早晨6点左右起床。

穿衣:春捂秋冻,秋凉宜冻,不要急于添衣,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但不宜太过,在真冷的时候要及时保暖,预防风寒伤肺。

补水:少量多次饮水,补充足够的水分。

排便:性燥,易致大便干结,需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空间: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预防皮肤干燥开裂。

2. 锻炼

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微出汗为宜。

3. 饮食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

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苹果、白果、核桃、胡萝卜等。

此时,应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葱、姜等辛辣食物,尤忌如麻辣火锅之类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助“燥”为虐,化热生火,加重秋燥。

4. 进补

可选用滋阴润肺,补肝肾之品,如百合、玉竹、麦冬、沙参、火麻仁、石斛、太子参、生地黄、黄精、枸杞子、天花粉、五味子、女贞子、山茱萸等药物。

5. 情绪调节

秋季是植物开始枯萎的季节,一些人触景伤情,易致忧虑、悲伤。情绪的调节不容忽视,宜保持愉悦的心情,培养良好的生活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天可留出少量时间放松心情。

6. 穴位保健

01. 太渊穴

位于手太阴肺经上。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取太渊穴时,我们仰掌,在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的桡侧凹陷者中即是太渊穴)

按摩时,在太渊穴处打圈揉按2-3分钟,力道要适中,每天可操作两次,对于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胸闷及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02. 承浆穴

在任脉上,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具体操作时可以用食中二指合并,揉按2-3分钟,力道适中,不拘于时操作,具有滋阴润燥,改善口干舌燥的功效。

03. 鱼际穴

取穴时,将手摊开,在手的第一掌骨中点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我们可以将双手鱼际穴互相敲击,或者用拇指在另一只手的鱼际穴附近推按至皮肤发热以刺激鱼际穴。

具有较好的滋阴润肺,清热利咽的作用,对于咽喉肿痛,咳嗽效果较好。

04. 迎香穴

位于鼻翼外侧中点旁的鼻唇沟中,其脉气直通鼻窍,具有通经活络,通利鼻窍的作用,所以是治疗各种鼻部疾病的要穴。

按摩的方法也很简便,用双手食指侧边快速揉搓两侧迎香穴,每次200下,也可以用棉花棒点按,力度以能承受为度。

本文作者:张瑛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