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夏季养生又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酷暑伤气入心,夏季养生重在静气、养心;有人说,随着天气渐渐炎热,人的食欲下降,要多吃水果开开胃;有人说,夏天湿气重,湿邪容易困脾,要多吃苦瓜、香菜醒醒脾;有人说,夏季出汗多,体内水分容易流失,及时补水很重要……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如执着于某一种方法,往往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比如,多吃苦味食物固然可祛湿健脾,但夏季心火当旺,肺金受克,苦味属火,“吃苦”过多必然伤肺。
养生之道 关键在于“顺时”
养生之道,关键在于“顺时”二字。所谓“顺时”,就是顺应四时阴阳之变,动态调节衣食住行,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保持高度的协调统一。
《黄帝内经》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又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的意思,就是逆阴阳之变。
夏季养生的基本法则就是“养长”,阴阳四时之变有规律么?有,这个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夏季养生的基本法则就是“养长”。
如何“养长”?《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前四句,是描述夏季万物在天地阴阳之气影响下的生长状况。夏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也就开花结果了。蕃,指茂盛;秀,指植物抽穗开花;华实,指开花结果。天气为阳,地气为阴,清代名医张志聪注云:“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
六句话教你夏季如何“养长”
中间六句,是指导人们在夏季如何“养长”。
1.“夜卧早起”。《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睡眠起居要跟随太阳的出没而定,亦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和晚,是相对于“标准起卧时间”而言。一年之中,唯有春分、秋分两天昼夜平均。这两天,早上6时日出,傍晚6时日落。所以早上6时要起床,傍晚6时要停止劳作,开始休息。《黄帝内经》就是以这两天的作息时间为早晚的标准。
春分后,开始昼长夜短,到了夏至那天,白天时间最长。因这段时间日出早,日落晚,所以《黄帝内经》认为春夏两季都要夜卧早起。
2.“无厌于日”。夏日炎热,很多人怕晒太阳,怕出汗。但《黄帝内经》认为不要讨厌太阳,夏天是很热,人的阳气蒸腾在外,腠理毛孔开放,是该出汗之时。如果夏天不出汗,到了秋天,呼吸系统就会出问题。
3.“使志无怒”。志,指情志、情绪。春季木旺,夏季火旺,这两个季节,脾气火爆最伤身。《黄帝内经》说,怒则气逆,怒则气上。人在愤怒时,身体的气机逆行向上,令肝气郁结,所以《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同时愤怒时令身体血脉贲张,心跳加速,在夏天火旺时尤为大忌,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4.“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夏季天地气交,万物渐渐开花结果,人也要顺应时令,要奋发向上,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令气机舒畅,通泄自如。所泄之气,包括汗气和心气,要适当排汗,同时要放宽心情,将心气流露表达出来。
5.“若所爱在外”。这句比较难理解,直译就是“好像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外面”。其真正的意蕴是顺应夏季阳气的升发,精神向外,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人有爱好,阳气才能生长,才能旺盛。
以上这些,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夏气之应,养长之道”。如果不与夏气相应,结果又会怎样?
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会“伤心”
《黄帝内经》说:“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又说:“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夏气最直接的损害,就是“伤心”。夏季与心脏的关系最密切,主气是心气。《黄帝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如果逆了夏气,比如起居工作都在空调环境中,整天不出汗,令心气不得外泄,就伤了心脏。又如经常发怒,也直接损害心脏。
同时,逆夏气会留下很多隐患,等到秋后就开始“算账”了。“秋为痎疟,奉收者少”的意思是,到了秋天,肺金旺盛而心火衰弱,如夏季没有保护好心脏,心脏机能失调,人体时冷时热,像打摆子一样,严重者会得疟疾,且经年不愈。这种状况,就像农民夏天没有照顾好农作物,到秋天必然失收。到了冬天,心气更弱,如果夏天没有保护好心脏,患重病的可能性极大。
如何理解“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四时分阴阳,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逆夏气,身体的太阳之气该长而不长,其结果就是“心气内洞”。
所谓“心气内洞”,就是内心空虚,心神不定,常常失魂落魄。《黄帝内经》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逆夏气令心脏受损,人的精神也就不稳定,这也是夏季不懂“养长”的后遗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