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之后,一年中“凶险”的29天来了!阴阳变换的关键时期

8/26/2022 8:31:14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8月25日,出伏。古语云,出伏到秋分前一日(8月25日-9月22日)共29天,最为凶险。

这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波动最频繁的时候。

一天中的气温跨度可能达到10℃,早晚凉爽,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是大趋势。

“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如果不做好防范,对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风险。

01温差变大,注意防范

昼夜温差大,最大的影响就是:血压波动导致心血管疾病爆发。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也有人认为,冬天寒冷刺激,才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

其实都不对,夏秋交替之际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

吃得“润一点”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此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润”一点。

比如蔬菜类冬瓜、萝卜、洋葱、芹菜,水果类香蕉、苹果、梨,干货类海带、木耳等。

多吃这些食物,不仅能滋阴润燥,还有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揉得“勤一点”

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此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

当血压升高的时候,点揉或者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分钟~15分钟之间的范围,血压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喝得“多一点”

稳定血压除了按揉穴位外,可多喝点“药茶”。比如降压降脂的荷叶茶;扩张血管的黑茶;清火润燥的银夏茶等......

天气逐渐干燥,多补充水分,既可以理气润燥,又能平稳血压。

闲暇时,为自己和家人泡上一壶好茶,生活中的小趣味只增不减,心情好了,身体自然更健康。

睡得“早一点”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

这时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

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晚上11点到凌晨2点,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最好10点半就上床睡觉,凌晨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较大的损伤。

穿得“暖一点”

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其实这句话是针对小孩子的。小孩“春捂秋冻”一下更“皮实”,不易生病。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早晚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的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得多。

不过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记住以上5点出伏后的养生秘诀,对身体大有裨益。

02贴“秋膘”,牢记八不能

秋后可以贴秋膘了,如何进补?出伏养生滋补的八个误区:

不能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

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不能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

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不能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不能重进轻出

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不能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不能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来源:大河健康报综合人民网、中国中医等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