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点名"月薪八万快递员:真正牛逼的人,都具备这一点

5/3/2019 11:10:06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自从京东取消快递员底薪后,不少快递小哥对公司如此举动叫苦连天、骂爹骂娘。外界对于这一波打脸操作,也大多丢出“东哥终于对兄弟们下手了”之类的夹枪带棍的评论。

但紧随其后,一则标题为《被刘强东“点名”的快递小哥:3月份收入近8万,全部是揽件提成 》的新闻,让不少网友惊出双下巴。

这赚钱速度,别说远超同行,简直秒杀了99%的办公楼白领好么?

除了靠平台优势、黄少波自身良好的服务之外,让他吸金无数的,是他“多走了几步”。

什么意思呢?

大多数快递员给企业送快递都是送到前台就走了,而黄少波每次都愿意多爬几层楼梯,把老板的个人件直接送过去,时间一长就和老板熟了起来。

多走几步,瞬间给了自己一个“混脸熟”的机会。

几个月后,企业负责人对他颇为认可,最终,把全部发件业务都交给了他。

常常听到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要我说,在这个时代,与其默默无闻地留在原地做准备,还不如主动出击,抓住机会。

“多走几步”的人常常会比别人“多干一点”、“多学一点”、“多想一点”。

而这“多一点”的策略,恰恰是争取机会的高级方式。

01、“多一点”是一种讨巧的竞争方式

李嘉诚,一个在华人首富宝座上连续蝉联15年的传奇商人。

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要想脱颖而出,除了基本素质之外,怎样才能做得比别人好?” 李嘉诚回答: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就像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

“我年轻打工时,一般人每天工作8到9个小时,而我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得益更大,竞争力也就强一点。面对香港今天如此激烈的竞争,这更加重要。”

只要肯多努力一点,就可以赢多一点。

同样靠着“多一点”策略在竞争中抢占机会的,还有沃尔玛的老板山姆·沃尔顿。

当得知自己的竞争对手斯特林商店开始采用金属货架以代替木制货架后,沃尔顿先生立刻请人制作了更漂亮的金属货架,并成为全美第一家百分之百使用金属货架的杂货店。

这一举动,让当时的沃尔玛魅力值飙升。

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就是这种比其他人“多一点”的做事态度,让李嘉诚和山姆·沃尔顿总能在行业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其实,这类朴实的操作,可谓性价比极高。

发现了吗?如果让你1年进步37.8倍或是1377.4倍,看起来简直天方夜谭啊!可一旦按“多干一点”的思路拆解,这不过是让你在一年的时间内,每天比前一天进步1%或2%罢了。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

始终让你的付出恰到好处,既能让你始终领先你的对手,又不至于让自身投入过剩的成本。

“多干一点”,就是这么讨巧。

02、“多一点”的人更安全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关于裁员的段子,说的是现在的企业从不存在裁员一说,辞退10%叫“末位淘汰”,20%叫“人员优化”。

博人一笑的段子,却莫名戳中泪点。

可不是么,要想不被公司“优化”,就必须比那20%的人强,哪怕只强一点点,那也比他们更安全。

有一个朋友,曾就职于多家一线互联网公司,尽管工作很忙,收入还算可观。如今30出头的他,已是儿女双全有房有车。

他常自嘲自己是0社交物种。

客户请他吃饭唱KTV,两次都被他鸽了,客户开玩笑说他耍大牌。

我们问,周末嘛,干嘛不去?

他回道:晚上我还要参加一个微课,看一些专业前沿杂志……

大家又启动玩笑群嘲模式:兄弟啊你混到现在可以了,还在乎这一点时间么?何况老板又看不到。

他倒很实诚:不是我装,我真对娱乐没兴趣,就是喜欢多学些东西。老板不需要看到啊,反正我学的东西是我自己的。

“多学一点”,往往能把你带到一个更为安全的地带,让你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华为能有今天,我觉得我们仅是比其他公司对这个竞争残酷性早了一点点认识,才幸免于难。”

平日里,比同行“多想一点”,危机时,可能比同行多撑十年。

03、“多一点”的人自带光环

在当今社会,与众不同的人更加容易受到关注。

大家有没有觉得,在一个群体里,但凡有点成就的人,在他的生活轨迹中总能找到一些独特之处?

前面提到的那位混迹大厂的朋友,其实他小时候家境并不好,父母离异,妈妈靠着打零工的一点微薄收入将他拉扯长大。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也使他养成了凡事比其他人“多想一点”的习惯。

研究生毕业后,他先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工作,为了能更快地进入状态,他每天比同事们早来30分钟。

如此三个月后,事情在公司传开。某天,部门经理早来看到他正在分析前一天的数据资料,还特意在群里说了这事。

加上他本身的工作能力,很快在实习生里脱颖而出。

早来30分钟很难么?

我觉得并不难,但这恰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和思维。

成年后我们会发现,周围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有着比他人更多一点的思考,而这一点所带来的,就是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机会。

在这一点上,我对曾28次打破世界记录的撑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的“1厘米原则”印象深刻。

记者问她:“为什么你每次都只把记录提高1厘米?”

伊辛巴耶娃说:“我就是想1厘米1厘米地把世界记录提高,让大家关注我,更关注撑杆跳。”

确实,试想一下,假如她一口气跳了30cm,恐怕就无法取得今日的关注与荣耀。

每次比预期好一点点,一步步地将自己的地位夯实到不可动摇。除了实力之外,原来细水长流的“多一点”也能如此熠熠生辉。

“多一点”不是作秀更不是炒作,而是人生大智慧的一种体现。

凡事不必油门踩尽,大千世界我只比你“多一点”。

这种智慧,光芒万丈。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