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与心的全面修炼,浅谈道家性命双修的真谛!

2/17/2024 12:13:24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1

“性命双修”是道家专业术语,指的是身与心的全面修炼,以求达到至高完美的境界。

这既是道家的重要观念,也是指导实际修炼的方式,或者讲细一点,它也是内丹学的术语。

如果我们再外延一点说,是古代人体锻炼的哲学观之一;或者说,就是传统养生观念的较完美诠释,我们先看看性与命的含义。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

《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在这里,“性”主要指的是人心的本性,或者“本来面目”,我们有时称它为秉性。在道家的书里面,性有元性、真性、元神、真心、天心、道心、一点灵光这些别称;现代人喜欢把它外延为心性、性格、精神等。

为什么可以称“天心”、“道心”?因为如果往大里说,人有人心,道有道心,如果修炼到位,人心可以通天心,或者天人之心合而为一。

那么,“命”指的就是以天地合气,先天秉赋为基础的人的生命体,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生命体中的元气。

张三丰的《大道论》说:“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现在,一般会外延为以元气为根基的生命、身体、物质、能量、甚至命运等。

关于命,只要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那么,命,也可以合于道。

道家的近现代著名人物陈撄宁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也比较容易使人明白。

性命双修如果从通俗的角度、浅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神形兼修、心身并练的全面修炼。

2

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性命双修”?

既然命是指人的生命,性是指人的禀性或精神意识,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命与性的统一,那么很显然,这两个方面,对人来说,都不可或缺。

因为人的生命实际上是由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融合而成,人们通常说“健康”的时候,也强调要身心健康。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两大要素。

在道家看来,作为人,不仅要有“形气”所表现的生命,而且要有自己的“真心”所表现的性,人是生命与真性的统一体。再进一步,人不但要有形、气、神,更该是形、气、神的有机统一体。

从修炼的角度,性命双修可分为“性功”与“命功”两种,其中修性的功夫不是道家独有的,道家、儒家都有。尽管各自的价值取向或修炼方法不同,但毕竟有相通的地方,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修心的方式不同,追求也不完全相同。

传统道家炼养,是“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所以修命功可以说是道家独有的传统。不讲修命,就难说是道家,所以,道家的本质是贵生、乐生、追求长生,所以它是生本主义,这正是道家仙学最具特色的地方。

但我们不要偏颇,要注意两者的关系,《中合集》说:“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

《玄肤论》也说:“性分命勿彰,命非性弗灵”。性与命,统一于一体,实际是同一本体的不同作用。

陈撄宁比喻性与命两者的关系是,性命相依,命为基础。

就好像一盏油灯,灯油是命,灯光是性;有灯无油,灯必不能发光,这样就不能显现油灯照明之用;修道之意就在于教人积足油量,并教以点灯之法,则人生必充满光辉。

3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性命双修的适用范围。

道家关于性命双修的观念,对于内修者来讲,应该基本可以参考,但如果是非常具体的修法,当然是只适合那个门派的修炼者。

同时,性命双修或者形神并练,就大观念而言,也可用于普通人群。

或者可以这么说,性命双修的理念以及简单操作,在现代尤其显得有意义,为什么?因为现代社会相当数量的人,在性与命两个方面都出现了病态。

大家都有体会,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剧烈,人容易处在忧郁、焦虑状态,很多人都深有体会的说:“心,真累!”

这种心理,又容易导致躯体的疾病,这个一般叫做心身性疾病。

比如中医讲的肝气犯脾、肝气犯胃:你看肝气郁结的表现就是心情忧郁,闷闷不乐,喜欢叹气,两胁胀闷,但是一旦犯脾犯胃,它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比如出现腹胀,不想吃饭,恶心,打嗝,嗳气,大便烂,消化不良。

同样的,竞争剧烈,身体也容易处在疲惫状态,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身体疲惫的时候,也可以导致精神的不振。

现在不是有个病名叫做慢性疲劳综合征吗?疲劳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就是身心皆疲惫,这些,一方面要依赖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靠人的主观修炼。在改造心境、改造身体状态的同时,也可以去改造环境。

所以,真正的健康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并重。不但要体魄强壮,也得配以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素质。《性命圭旨》的说法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使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既然生理可以变化心理,而心理也可以变化生理。那么,强化身心的操作上,体弱多病者可以先从修命入手,一方面进行医学调治,一方面做形体锻炼。

或者更高端一点,炼精化气,袪病健身,然后使心神安定,如果有进一步的追求,那就可以真正学内修,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提高精神境界。

如果是心理脆弱或者比较负性心理的人,就该先从修性功入手,从调整心理平衡着手,学习减少各种欲望,“志闲而少欲”,开拓心胸情怀,然后配合炼气,通过神统御气、气统御形来达到从心到身的良好改善。

修命方面,能让身体强壮的方法,东西方都比较多。西方式的体育锻炼,我们不陌生。而东方的导引、太极拳、八段锦或者传统武术,更可以练练。

这里更侧重,讲一下心性的修炼。我们不妨从容易操作的方面开始着手。

比如读书,可以读《道德经》《清静经》这些道家的经典,也可做些禅修,或者看些心理学的书,听听相关的音频。

又比如请教,有学问有境界的人,听听他们的生命体验。

又比如学会反省,反省自己的当下状态:自己有些什么欲望?什么追求?事实上容不容易达到?欲望与追求会不会过于强烈?

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仁爱之心,逐渐养成善利人的习惯,学会协调人际关系。

这些方面,实际上已经相当于心性的修行了,使“性命双修”在良好的心境中见到实效。

接下来,果真有兴趣,各种内修方式,比如心斋、观想、存神、坐忘等,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修习。

既然讲的是道家的性命双修,那么我们就回到道家。

你注意刚才说的张伯端的评价,他说的传统道家是“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所以修命功可以说是道家独有的传统。

但后来的道家一直在发展,在不同的流派,对“性”、“命”的理解及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主张“先性后命”,也有主张“先命后性”,或者在修炼的不同阶段,是修性还是修命,修神还是修形的比重或先后上,会有不同的。

4

宋元以来,内丹派有几种主张:

一个是主张先命后性,从炼精化气入手,循序渐进,这是南宗一派的基本倾向。

先命后性的修炼程序是:一为筑基,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三全境界;二是炼精化气,相当于小周天功,炼气化神,相当于大周天功;三是炼神还虚,成为圆明,明心见性,纯属性功。

第二种主张先性后命,这是北宗的基本路线。

王重阳扫除了道家在现在看来是偏门的东西,倡导“独全其真”的清净修养,故称“全真派”。这派恢复了《道德经》的修持思想,并以儒释之学充实内容,主张先性后命。

张三丰的张三丰派,继承北宗全真派法的道统,认为人人能修正身心,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另外,在道家修炼的具体操作中,有下丹田炼精化气,中丹田炼气化神,上丹田炼神还虚之说;

还有性功从意守上丹田入手,命功从意守下丹田入手之说。

如果把南北宗的修炼路径作比较,南宗看上去比较像佛家的渐悟,一步步来,只要操作得当,基本上“有志者事竟成”;而北宗,则是像佛家禅宗的顿悟,有根器的人才容易修得成。

另外当然还有主调和论,就是南北宗两种途径都可以,至于如何操作,还要看具体的人。

虽然修法先后比重有观念的不同,但他们也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认为性命一体,神形相依,都主张“性命双修”,即精神与形体该同修,修养大原则通常为:“性为主导,命为基础”,方法是“以静养神,以动养形”。

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延年益寿。

比如王重阳说过:“性命本宗元无得失,威巍不可测,妙不可言,乃为之道。”

相传为吕洞宾所作的《敲爻歌》是这样说的:“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客无宝镜。”

张伯端在讨论完道的价值取向后,自己就认为,唯有道、禅双融的内丹性命双修最为上乘,也就是修命与修性都不能偏。

根本宗旨就是:调动人体精、气、神的运化、聚合,达到形神永固、身心两健。

我们仍然可以从“性命双修”的大观念中吸收做人、做事和养生健身的生命智慧,使人生变得更健康、更美好。做得好,就能形与神俱,安享天年。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