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借“天时”排出体内寒气的最好时机

7/7/2022 7:38:13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但尚未到达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所以即便此时的暑气已经非常重,也还是可以谦虚地在前头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桑拿模式”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一、小暑节气养生指南:

小暑节气,是一年的中轴。中轴(脾胃)转动,四维(肝心肺肾)有序。《黄帝内经》说这个月是“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调养的关键在脾胃。小暑时节,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应该保持心静。可闭目养神以养心。天气炎热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需做好防暑降温。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很多人感觉入伏后太阳毒照,阳气最盛!“不缺阳气?应该补阴?”但这种想法是错的!小暑是一年中养阳气最好的时刻,切勿耽搁。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此时:“要借“天时”排出体内寒气!养阳气!”真正的寒来自于内在,因生活不规律、熬夜、饮食不注意、喝冷饮、吃冰激凌、长期吹空调等,会有损体内阳气,阳虚则寒,寒则淤,导致机体对各种毒素的代谢减低都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你觉得你胖了,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你体内:阳虚则寒!

二、小暑要小心“湿!”:

暑湿重,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小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大便稀溏等症状。所以显然“湿”是形容小暑节气频率最多的词。

三、小暑注意防寒护阳: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降雨增多,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相对空虚,易出现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的状况。《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道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所以小暑养生宜温补去寒、阴补降热。都说“春夏养阳”,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为何还要养阳呢?

夏季,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容易让阳气发散。同时,大量的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气。建议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房间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温保持在27℃最佳。如果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并且随时通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四、小暑注意五味清淡:

质地肥厚、味道浓烈的食物,往往失去食物的真味。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人易感到头晕脑胀,并且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小暑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豆薏米粥等;也可适当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等;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饮食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肠胃舒畅。

五、小暑养生以“心静”为宜: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情绪的波动,会造成血压易上升,心脏负担重,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发作。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此外,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道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六、小暑养生宜健脾:

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侵袭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等症状。上午9点至11点是巳时,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此时脾最活跃。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食物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

此时多喝水,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将食物精华摄取。“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功能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面色的健康与脾紧密相关,如青春痘多因脾湿热盛所致,黄褐斑多因肝郁脾虚所致,面黄无光泽是脾虚气血不能上行的表现。

七、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八、起居养生,少动多静:

从道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