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头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内伤外感,皆可引起头部不适,头痛即是其中一种。
气血俱虚头痛、痰湿头痛、头痛等,都属于内伤头痛的一类,其中,气血俱虚的头痛,是指气虚、血虚证候并见的头痛症状。
古代医生对此多有论述。
《脉因证治•诸头痛有六证》说:“气虚,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者,异乎邪毒所攻。”
这是说气虚导致的头痛,和风寒湿等邪气导致的头痛有区别。
《张氏医通•头痛》说:“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
意为此种头痛,连眼角鱼尾处都会有痛感,容易惊惧不安。脉芤,指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
对症方剂为《回春》卷五的调中益气汤。
处方:黄芪6分,人参6分,甘草(炙)6分,炒苍术6分,川芎6分,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酒炒黄柏3分,蔓荆子3分,当归6分,细辛2分。
主治气血两虚之头痛,此方用药周全,颇值品味。
2
首先,既是气血两虚之头痛,当然要气血双补,所以补气要药黄芪和补血要药当归是必定要出力的,否则就会像缺了运动员的赛场,各用药6分。
与黄芪益气升阳固表,药力向上和向外走不同,人参大补元气,补脾补肺,生津止渴,安神,调理体虚,药力主要向内走,能固五脏之气。两者同用,不仅升清,更各以所长补其所短,内外气同补,于是,人参同样用药6分。
将气血补起来之后,自然要对头痛这个主症下药,于是止头痛的川芎、蔓荆子、细辛上场了。
川芎用量也为6分,其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辛温香燥,走而不守,能升散,上行至头目,祛风止痛,是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均可随证配伍用,所以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此外,川芎遇到黄芪,当归、苍术之时,各有效用。
川芎配黄芪时,由于川芎擅长祛风行血,黄芪功擅补气升阳,二者相配,能补气,引血上行,对清阳下陷,血瘀内滞之头部病症,有良好效用。
川芎配当归,因当归性润,功能补血和营,配川芎活血行气,则补血而不滞,活血而不伐,对血虚头痛有效。
比如对于产后血虚头痛,《医钞类编》卷十七记载有一个治疗产后血虚头痛的治疗方,是用当归、川芎等分(俱酒洗,炒),生姜5片焙干制成。
川芎配擅长燥湿行气的苍术,气血双调,疏肝行气,化瘀,可治多种难治病,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效果。苍术在此方中,用药也为6分。由于苍术性辛燥,用米泔水浸泡,可缓其性。
另外两味头痛药,细辛和蔓荆子,其中细辛味辛、温,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在头痛症中,常用于风冷头痛。
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在头痛症中,常用于外感头痛,偏正头风。
气血俱虚的人,免疫力差,稍不注意就容易外感风寒,所以这两味药的采用,将外感头痛的可能性考虑在内,直接消灭。
3
治头痛、补气血的药都有了,此方到此就万事大吉,可以抓药了吗?
甘草,升麻,柴胡,陈皮,黄柏齐说:还有我们呢!施施然而来。
甘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调和诸药的办公室主任角色,但其实它也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同时还具有疗毒的作用。
中焦气血虚弱的时候,它能撸起袖子就上场,解毒生血补气,用量和主药黄芪、人参一样是6分。
柴胡、升麻是临床上常用的药对之一。二者皆有升阳举陷的作用,但柴胡是宣发半表半里之少阳,而疏解肝胆之郁遏,以升少阳清气为主;升麻是宣发肌肉腠理,以升举脾胃阳明之清气为主。
二药合用,柴胡辅助升麻,使其提升之力更强,各用药3分。
陈皮理气健脾,看似和本方不相关,实则气血虚弱,也需要健脾和胃,同时,由于补益药多塞滞,易致中满,而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中,入补剂,能顾护脾胃,促进运化,使滋补药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要注意的是,苍术也具有健胃安脾的效用哦。
不过陈皮与补气药同用,主要目的为补气升清,用量要轻,故只是黄芪人参用量的一半,3分。
那么黄柏用在此方中又是什么意义呢?
黄柏是血分药,补肾生水,清热泻火,善于去除“肠胃中结热”。
一方面,此方多数药辛温,黄柏的苦寒可为其反佐,达到调和药性的功效,另一方面,治血虚,精髓足,血自旺。
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之说,这也是此方采用黄柏的用意所在。
至此,补中益气汤全部大将出场完毕,你觉得它们治气血亏虚引起的头痛,是不是小菜一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