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医理--人之清浊

4/20/2024 8:11:53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于诊治的医工,以察色按脉先断生死,进而结合审察清浊找出病症所在的具体部位,通过观察呼吸的状态以及辨听五音了解患者被何所苦,切四时之脉找出主病是什么,按尺寸脉的浮沉滑濇确定病由何而生,这样治疗就不会有过失,因为诊断的时候没有发生差错。

这段经文中提到,察色按脉再结合清浊,就可以找到病症所在的具体部位。

(一)阳清阴浊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臓;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图片

天地生五谷,人食五谷。谷气入胃后,经过一系列运化,一部分用于维系生命的正常运转,一部分通过窍道回归于天地。其中清阳之气上行,走上窍而为视、听、嗅、尝,浊阴之气重凝,经下窍而归于天地。清阳之气发散而走腠理之间,浊阴之气入藏五臓而为精气。清阳之气走表而实四肢,浊阴之气则由六腑以次传下。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气生浊气,热气生清气。清气在下,则下焦疏利而病飧泄。浊气在上,则上焦雍塞而病䐜胀。这是阴阳清浊之气运行方向发生了逆反,诊断的时候就要审察清楚是逆是从。

(二)阴清阳浊

1、臓清腑浊

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

肺为臓为阴,胃为腑为阳。天气通于肺,肺主呼吸而受天之清气,所以清者注阴。水谷由地气所生,水谷入于胃,胃受地之浊气,所以浊者注阳。

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清气入肺,浊气入胃,但胃所出也有清气,肺所出也有浊气,这种情况如何区别呢?

浊而清者,上出于咽。

食饮入胃,胃中所化之精微上行至上焦,之后再分清浊,其中清者积于膻中气海,并通过呼而出于口。浊者为营卫之气,随脉运行于周身。

清而浊者,则下行。

肺吸入之气再分清浊,其中浊者下行而注经脉,并积于膻中气海。

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如果各路清浊之气不按正常的路径走,运行产生了混乱,则称为乱气。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如果按臓腑分清浊,则五臓为清,六腑为浊。阳经通六腑,受六腑之浊气。阴经入五臓,受五臓之清气。阳经中独手太阳经气最浊(此为重浊,非浊秽),因为小肠最先受纳胃之浊气,而后再分清浊,清精入五臓,浊秽下走大肠。阴经中独手太阴经气最清,因为肺为五臓中位置最高者,应天。肺中清气走上行呼吸,浊气走下行诸经。阴经之气皆清,独足太阴经气浊,因为脾为胃行其津液,所以独受五谷之浊气。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医治之时,阴经受清气,经脉位置深,其气滑易流走,所以针刺时要深刺且久留,等到气定再出针,如此才能去除病气。阳经受浊气,经脉位置浅,其气涩而迟钝,所以针刺时要浅刺且快入快出,以宣动经气,才能去除病气。以上两者为清气浊气单独出问题的情况,如果清浊之气相互干犯,就得以数来调。

2、营清卫浊

五谷所化之精微,上行入上焦,其中清气走脉内为营血,浊气走脉外为卫气。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臓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人之气血来源于水谷,水谷入胃后,所化之精微上传至肺,经手太阴起始运转于周身,五臓六腑皆受纳精微之气。其中清气为营气,行于脉中,阴经阳经交相运行。浊气为卫气,行于脉外,日行于外夜入于内。营卫之气周流不休,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而再次会聚,阴阳相连相贯,环周不已。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清营之气营内为阴,浊卫之气卫外为阳。营气走脉内,依十二经脉顺次而行,内连臓腑,外连皮肉筋骨。卫气日行皮肤腠理之间,夜入五臓六腑。如果卫气不按常规路线运行,就会发生逆乱,导致清浊之气相互干犯,气乱于胸而烦躁郁闷。所以气乱于心,则心烦而沉默不语;气乱于肺,则俯仰不安而气喘有声,双手接替按在胸部以解胸闷;气乱于肠胃,则生霍乱;气乱于臂与胫,则四肢厥冷;气乱于头部,则厥气上逆,而头重眩晕仆倒。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