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仿佛一夜间变成了“秋燥”。在很多人心里,秋天不冷不热,是个很惬意的季节。可俗话说是“多事之秋”,其实秋天对于人们健康来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疾病多发季。
尤其是恼人的“秋燥”,让绝大多数人都“难逃罗网”,从而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
中医讲,食之有道,燥将不存,抓住“食机”防秋燥,可以试试下面这些中药。
一、银耳
又称作白木耳、雪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称。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银耳的保健功效有过记载。《本草从新》认为银耳“润肺滋阴”。《本草问答》中也记载,银耳“治口干肺痿,痰郁咳逆”。
清代张仁安《本草诗解药性注》更记载:“此物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要品。”
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性平、补脾开胃、能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特别适合如今秋燥时节食用。
二、麦冬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
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三、沙参
沙参味甘微苦,有补而不燥的特点,善补五脏之阴,尤其擅长补益肺、胃之阴。《本经》载:“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本草纲目》言:“清肺火,治久咳肺痪。”
《本草逢原》谓“沙参甘淡微寒无毒,有南、北之分,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北沙参与南沙参均属养阴药,功效相似,但各有所长。
四、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生于低洼、湖边、河边溪流或潮湿地,春秋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洗净切段晒干。
其味甘,性寒,入肺、胃经,善滋阴养肺,上可祛痰排脓清热透疹,中可清胃热生津止渴,下可利小便导热下行。
《本草纲目》谓之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止呕、泻胃火,利二便”。名医张锡纯所说芦根性凉能清肺热,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
五、玉竹
又称葳蕤([wēi ruí])、玉术、女草等,性味甘、平,有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等功效。
《本经》记载:“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本草新编》言:“入心、肾、肺、肝、脾五脏。”
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等病症的治疗。
六、生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作为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
将地黄晒干入药称为生地黄,简称生地,它性凉、味甘,入心、肝、肾经,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滋阴清热、止渴生津。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本经逢源》言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