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西医叫法,在中医盛行的古代叫啥?仅一个字,却很耳熟

8/19/2023 6:05:59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癌症是比传染病还要困扰人类的医学难题,之所以称之为绝症,是因为它基本上无法靠身体自愈。作为人体病变的产物,癌症自古以来便存在着。

然而在“癌症”这一名词出现之前,古代中医是如何称呼与定义的呢?跟西医的定义有区别吗?

癌症通常指人体内的恶性肿瘤,是正常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从而异常增殖,形成肿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每年癌症死亡病例高达241万,几乎与丹东市人口持平,可见其危害性。

现代研究表明,癌症最早可追溯至七亿年前,而已知且发现最早的癌症,来源于距今17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所以,可以说自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时,就埋下了产生癌症的风险。

当然,这是现代医学对于癌症的定义,以及相应产生出化疗等应对措施。那么问题回来,在中国古代,中医没有条件观察患者体内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定义癌症的呢?

中国传统医学起步早,发展时间长,整体来说中医更像是一种自古而今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医者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经验。

就拿药材来说,一株草药每个部分能够治疗的病症都不一样,如果没有大量数据和案例做支撑,中医也不会延续几千年。

在中医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则不通”。一切凝滞的表现在中医看来都是“积”的表现,并用“肿”、“积”、““覃”、“瘕”、“疮”、“岩”、“痈”来形容不同位置或是不同特征的肿块。

有些并非专指癌症,不过这些在中医的观念中,都是造成“不通”的原因。这些名词有几个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与之相关的病症。

只是我们无法分辨,这些名词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否对应的就是癌症?其实在我国最早的医书《难经》中,隐约已经将癌症与普通肿瘤进行了区分。

在西汉名医淳于意的记录中,已经有“胃嵒”的病例。“嵒”通“岩”,指的是山崖,同样形象地形容了肿瘤的形状,故而也成为中医对“癌”的称呼,并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癌”字。

这一时期已经是经济繁华的宋代,不少“癌”字也开始出现于医书之中。其中《卫济宝书》就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和总结癌症,尤其对“乳腺癌”有了很深的认知。

到了公元1264年,《任济直指附遗方论》中,对癌症的描写更加详细:“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裹”等。

很难想象,我国古代“死者为大”的思想下,没有发展出成体系的解剖学,这些医者是居然观测地如此详尽。甚至能够描绘出癌症肿瘤病灶的深度,以及形状,实在是令人赞叹。

然而中医的神奇不止于此,最令人惊奇的是,古代医者对于癌症的认识的高度非比寻常,已经可以将癌症的诱发与病患的情绪、性格联系起来。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就曾指出,女性“忧怒郁闷”日积月累下,“脾气消阻,肝气横逆”,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到了明代医学家李挺时,又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道“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从而“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

中医博大精深之处,在于医者通过药物和其他手段刺激人体机能,唤醒人体的保护机制,用人体自身的力量去战胜疾病。其治疗手段大致有针灸、熏蒸、外敷、内服等,少数情况下也会有手术的情况。

好在古人没有现在社会这么便利的消息传递方式,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教育,所以古代百姓对“癌症”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也不会为此担心什么。

反而是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由于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信息,反而造成了对“癌症”的恐惧感。

关于癌症一直有这么一个说法:“病患往往没有死于癌症,而是死于恐惧。”更何况如今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亚健康,癌症有着年轻化的趋势。

生命本身就是大自然最精密的造物,如果病毒、疾病能够轻松战胜生命,那么从第一个细胞诞生起,就绝不可能进化、延续到今天。既然癌症自古有之,那么没有导致人类灭绝的根本原因,就是身体的修复和防御机制。

癌细胞本身就是正常细胞的异变,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于这些“叛变者”有着自己的应对措施。所以很多病患的“癌症”起因,都是因为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

除非到了晚期,必须进行化疗治疗,在前中期时还是出现了不少“医学奇迹”。有些患者心态很好,得知患上癌症后,他们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放下困扰自己的工作等客观因素,通过旅游等活动治愈身心,癌症竟奇迹般地消失了。

综上所述,癌症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不假,即便是今天也没有高效地解决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畏惧癌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同时,提升自制力,将生活规律起来。

科学发展始终在推动着医学的进步,保证身体检查也是提前避免癌症的重要举措。我们不能完全将癌症隐患归咎于日益污染的环境,和广泛使用的化学产品。

这些客观因素无法因为个人而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善待和优化自身,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