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从了解健康真相开始

7/10/2024 6:24:00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作者“真道慧龙”

什么是健康?在中国古代没有“健康”一词,只有“康健”。康,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尔雅·释诂》释义:乐也;安也;静也。由此可见,与康相反的意思为哀、忧、悲、苦、愁、痛;危;动。健,始见于篆文。篆文作,由“人”、“建”二字构成。从人,示人体伉健。谚语云:忧愁多病,心康体健。康指心,健指体,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身强曰健,心怡曰康”。

身之主宰便是心,欲求体健,先要心康。若要心康,必须得修心修德。我国历代医家、养生家、哲人都强调德行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讲:“天之在我者德也”、“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东晋神医葛洪《抱朴子内篇》曰:“圣之为德,德之至也”、“明德唯馨,无忧者寿”、“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名医孙思邈亦说:“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要,重在养德,德行不全,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一个人要健康长寿,必须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

无善无恶心之体,本心本性,本在本体,如如不动,俱足先天德道,清净高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天人本合一,真我本安康。有善有恶意之动,人是从神到人的退化,因为心动有了后天低频意识,失德离道而由圣坠落为凡,当人心继续德降道滑,长期沉浸在忧愁思虑等低频后天意识中,同频感召大宇宙中后天低频意识(因缘)汇聚,超低频能量物质化显现,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病症。如《玉篇·心部》曰:“忧,心动也。”《淮南子·原道》曰:“忧悲者德之失也。”《黄帝内经》曰:“忧愁思虑即伤心”、“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忧”积必成“郁”,《医碥·郁》曰:“百病皆生于郁。”《丹溪心法》曰:“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一切疾病皆由心生,心病还需心药医。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中说:“以一药遍治众病之谓道”。德为道之心,道为德之形,有德才有道,德道本合一,德道才是医心之良药,唯有人心回归先天德道,才为心康,心康则体健,没有(心)康,则无(体)健,古人深知此理,顾曰“康健”。如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復昔之羸瘵。”《儒林外史》第九回:“相别十几年,你老人家越发康健了。”另外,上海名医陈存仁,民国17年(1928),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即叫《康健报》。

“健康”是日本的舶来词,近代日本人将英文“health”一词译成汉字“健康”,后来传到中国。今人认为,“健康”和“康健”是同一意思,故而舍去“康健”而改用“健康”,实乃本末倒置,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健康(health)第一次出现实在公元前1000年,最初和“神圣”(holy)一词同源,其早期含义与“卫生”同义。其本义指向健全(soundness)与完整(wholeness),包括体格魁梧、机警、聪慧以及精神的得救。由此可见,健康与神圣有着密切关联,并与精神息息相关。另外,health:健康,来自 heal, 治愈(病人);(使)康复,复原;使又愉快起来, -th, 名词后缀。从中也能看出健康的关键在于康,与精神有关。

近代,世界卫生组织(英文名称: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缩写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2005年WHO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2022年6月16日WHO发布《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向所有人享有精神卫生服务转型》,并指出:精神健康对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至关重要。

人的健康与精神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精神?百度百科中对精神的定义:描述有智动物特别是人类的内在灵魂、心理现象的名词。释义:1、指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灵魂状态。2、宗旨,主要的意义。3、心神魂魄的俗称4、《黄帝内经》: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由此可见,精神就是灵魂、心理、心、神、魂魄。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这与中国古代康健的本义相同,即没有心康,则无体健。

健康(health)与中国古代“卫生”同义,何为卫生?“卫生”一词典出《庄子·庚桑楚》:“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庄子所述的老子这段“卫生之经……”其实是出自于《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与道相合,天人合一。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中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宋代的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庚桑楚篇》中指出:“卫生者,卫全其生也,能卫全其生则生所以常存,故曰卫生之经也”。

如何进一步理解卫生呢?卫,《篇海》:防也,捍也。《玉篇》:护也。生,《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人乃先天德道所生。古语言:万物皆有灵,有灵以谓生。《淮南鸿烈》:“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神即是心,即是灵,先天心神即先天德道,为生命的主宰,《黄帝内经》:“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人体精气神之神决定着生命体的生死病健。所以,中国中医自古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上工守神”。由此可见,健康(卫生)的关键在于守神、补神,以致神全,唯有神全才是心康(精神健康),神(德)全炁(道)足身则健。在人体中,神分阴阳,《北溪字义》:“阳神为魂,阴神为魄。魂魄二字,正犹精神二字。”所以,人的生死病健与精神(魂魄)息息相关。《黄帝内经》:“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东晋神医葛洪《抱朴子内篇》:“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故分去则术家有拘录之法,尽去则礼典有招呼之义”、“思身神,守真一,则止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耳”、“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葛洪认为失魂落魄人则病,招魂复魄人即康复,他提出的“思神守一”思想,即是来源于老子魂魄合一,与道相合的天人合一观,是健康长寿、超凡入圣的核心,乃“卫生”之真谛!真正的健康(卫生)不仅仅是不失魂落魄,神守其位,无鬼神外干,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要思神守一,使魂魄合一,与道相合,达到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即形神合一,德道合一,天人合一,超凡入圣。正如《庄子·天地》的记载描述:“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人有三魂七魄,唯有魂魄不离开身体,精神十足,人才不生病,这是凡夫俗子的健康。当人心失德离道,长期处于后天低频意识状态,忧思过度,郁结于心,失去先天德道本心的固摄之力,失魂落魄则人病,招魂复魄人即恢复健康(简称康复)。当人正心明德,达到魂魄合一,与道相合,超凡入圣,恢复到原来(简称复原)天人本合一的真人本我,才是真正的(精神)健康。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卫生的真谛即是健康之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是中国中医的健康观。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精神在医学上就叫魂魄,清代《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明确指出:“凡魂魄皆无形有象。变化莫测。西医剖割而不见。遂置弗道。夫谈医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说哉”。人是从神到人的退化,因为失德离道,由圣坠落为凡,失去了“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之能,所以,下工守形的庸医,肉眼凡胎根本看不见无形的魂魄,自己不会精神内守,又不能帮人招魂复魄,因此无法主宰自己健康和帮人恢复健康,不知魂魄,怎配称医。 何者可为医?明朝裴一中《言医·序》:“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真正的中国中医就是神仙、佛、神、圣人,为上工上医,乃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医,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望,可见魂魄无形之象,闻,可听魂魄之心声,上工守神,上医治未病。真正的中国中医能通天地鬼神,以本源先天德道为药,医治众生之心病,解因化果,帮人招魂复魄,并能引领人心入道归源,达到精神文明,超凡入圣,获得终极健康。所以说,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没有人人健康,就没有健康中国,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健康中国我们行动,让我们从了解什么是健康开始,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精神即是灵魂,即是魂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不能没有魂魄!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