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王国”里的君臣佐使

6/22/2023 8:02:57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治病如治国

古语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又说“上医医国,其次医疾”,仿佛政治与医药有着天然的联系,而治病和治国确实又存在着本质的相似。

《黄帝内经》亦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把治国与治病相提并论。

东汉思想家王符真正把治国治身等同起来:“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疾者, 身之病;乱者,国之病。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夫治世不得真贤, 譬犹治疾不得良医也。”

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用药不管是中成药还是汤药,很少用单味药,而大多采用复方配伍。处方疗效一是取决于对症与否,二是取决于处方中药配伍组合是否合理和有法度。这里说的法度就是制方规则,中医称之为君臣佐使。

药在处方,正似官居朝廷,方内诸药的角色配置,最能体现施政者的用人之道。所以,国有帝卿官吏,药分君臣佐使。

君药与臣药

主药如君。开国立业之君,夙兴夜寐,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地位最高,如白虎汤中生石膏,清热泻火,舍我其谁?而末世亡国之君,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玩弄于股掌之上,毫无作为,徒有虚名,不足与主药相提并论。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辅药如臣,股肱辅弼之臣,如汉高祖的萧何、唐太宗的魏征、宋仁宗的范仲淹,尽职尽责地充当左膀右臂。一个好汉三个帮,君既殚精竭虑,臣自当鼎力相助,上下同心,国焉能不治?病焉能不愈?

或者,君临天下,主持大体疏漏难免,臣子职责,为之弥补,所谓“匡君之不逮也”。前者如麻黄汤用桂枝, 旨在加强麻黄的辛温解表,后者如小青龙桂枝汤用干姜、细辛为臣,意在治疗咳喘痰多而稀之兼证。

佐使功用

一朝之内,文臣再善谋划,武将再惯厮杀,也不能事必躬亲。臣药所不及, 佐药便有了用武之地。麻黄汤中以杏仁消咳平喘,这是麻黄、桂枝君臣所办不到的。 佐药的另一种妙用就是制约、抵消某些君臣药的烈性或毒副作用。

小柴胡汤中臣药半夏止呕和胃,功劳不小,然非生姜不能制其毒。麻杏石甘汤中,君药麻黄易发汗太过,人们采用辛寒的石膏来抵消一些,疗效最佳。

使药则如婚礼中的宾相、战场上的向导、晚会里的主持人。现代国际交往, 领导人出访,总有外交大使打前站。

使药,即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其作用如同西医中的靶向药,能入经、入脏。 如独活寄生汤中,牛膝引药下行,以补肝血,壮筋骨,祛风湿。

法度森严

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药味,而是中医药的结构描述,是一种格局。“君臣佐使”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神农本草经》上也提到:“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元代中医李杲为“君臣佐使”的概念做了进一步补充:“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到了清朝,医学家吴仪洛对“君臣佐使”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循君臣佐使原则,才能组出主次分明、细致严谨和疗效可靠的良方。

君臣佐使,是讲中药自身的一体性,这涉及到中国文化中的四象结构,君臣佐使,老阳为君,为父,为夫,为天,为夏;老阴为臣,为母,为妻,为地,为冬;少阴为佐,为长,为秋;少阳为为使,为幼,为春。

和衷共济

俗语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国难处二君”。但医药王国里似乎没有独裁者。

君是主导,臣既为君提供辅助,又照顾君顾不到的方面,还提供对君的制约,与君构成适中的平衡状态;而佐使,既是进一步展开君臣形成的作用,更是对君臣形成的态势进行调节,使达整方的合理周全。

一个处方里的君药可由两三味配伍组成, 银翘散中银花、连翘同用,清热效果更强, 它们真正平起平坐地一字并肩为王。 同一药物在不同处方里的角色转换,更值得我们深思。

甘草,性甘平, 生用泻火,熟用散寒,能表能里,可升可降,通十二经,解百药毒,《广群芳谱》 把它列为“药谱”第一,有“国老”之称。 它在炙甘草汤中为君,至补中益气汤便俯首称臣,到白虎汤则佐制石膏、知母之寒凉,而麻黄汤里它又变成了调和各方以求精诚团结的特使。

真是一块好砖, 哪里有用哪里搬,不讲报酬,不图名份, 能上能下,知缓知急,无论哪个岗位, 都能全心奉献,功成身退时,仅剩一把药渣而已!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