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讲授《大学》:何谓“大人”

4/28/2019 6:20:22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潘麟先生少年向学,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玩味于儒家仁义良知之教,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为报圣贤教化之恩,为报国土养育之德,故发愤而著《〈大学〉广义》。正值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


儒家所说的“大人”,是儒家圣贤的敬称,“一个具有高深的生命境界和广博的知识学养,同时,严格践行儒家之道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大人”。《周易·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作为儒家圣贤之道的践行者,大人的心性要恢宏到和外在的天地融为一体。大学之道,就是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身心、生命的实践,由“小人”拓展到“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大人”之境界。


现将先生讲授《大学》的视频《何谓“大人”》章节整理为文稿,发布于此,以飨读者。


主持人:“品味儒家经典,享受中华文化。”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东学西渐》之《大学》,我是主持人伊谷。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学者潘麟先生,潘老师您好!

潘麟先生:你好。

主持人:我想了解一下“大学”这两个字有什么深层含义呢?

潘麟先生:我们所说的这个大学,跟西方所说的上大学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中国的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大学的概念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主持人:这些大学的概念都是近代才出现的。

潘麟先生:我们古人所说的大学,指的是“大人之学”。

主持人:这个“大人”是什么意思?是指成人吗?

潘麟先生:不是成人。朱熹就是把大学理解为成人——成年人就叫“大人”,这样理解也不能说完全错,但是不符合大学的本义。

主持人:那大学的本义是什么呢?

潘麟先生:大学的本义是从内在来说的,指的是内在的一种人格、心胸、见解和境界的广大。

主持人:怎么说呢?

潘麟先生:一个境界广大的人叫“大人”。“大人”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出现的时间非常早。

主持人:是什么时候呢?

潘麟先生:早在《诗经》《书经》中就已经多处使用“大人”这个概念。再往前追溯的话,就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大人”是掌管占卜的巫师的官职名,这是“大人”这个词最早的概念。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说,就是掌管占卜的职务。

主持人:这个职务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潘麟先生:在夏朝的时候,占卜这个职务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主持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潘麟先生:当时的“大人”相当于中国后来的宰相或者是国家顾问。

主持人:这个职务是很重要的吗?

潘麟先生:那个时候的占卜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个算命的”,实际上它有非常重要的含义。一个占卜师要掌握天文地理和历术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历史、政治、军事等知识都要掌握。如果可以做到这一切,他就是当时最高知识分子的代表,所以他可以成为国家顾问。

当时,国家但凡有什么制度出台,都要先咨询“大人”。如果遇到诸如该不该打仗,什么时候打仗,该不该出兵,什么时候出兵等国家大事,天子都要去咨询占卜师,听取占卜师反馈给他的综合知识,包括占卜、推算之后得出的可以出兵或不可以出兵的判断等。也就是说,除了天子之外,国家政治职位中最高的就是“大人”。到了商和周的时候,“大人”就不再是一个官位的称呼了。

主持人:那它有了什么样的新含义呢?

潘麟先生:一个生命境界高深和知识学养广博的人,谓之“大人”。《大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这个时候,“大人”与国家政治职位就没有任何关系了,纯粹指践行儒家之道的圣贤。总得来说,“大人”就是圣贤之别名。当我们说某个人是“大人”的时候,实际上是说他这个人是圣贤。在宋朝的时候,二程中的弟弟程颐,对于如何学习《论语》有一个观点。

主持人:是什么呢?

潘麟先生:程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主持人:意思是读过了还是这样的人的话,就是相当于没读,是吗?

潘麟先生:我们现在读书都是这样子,读了跟没读差不多。在程颐看来,这是不可以的,这不是一个儒者。什么是儒者?即未读之前是一个懵懂之人,是一个未开化之人,读了《论语》之后,整个人内外气质都会发生变化。就是一个新的我诞生了,这才叫读《论语》。古人对学者的理解,跟我们现在的理解是有天壤之别的。

主持人:那古人眼里的学者是怎样的呢?

潘麟先生:现在的学者读书就是为了搜集资料、搜集知识,搜集了以后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当我们写论文或者发表观点的时候,供我们引用。这是我们当代人读书的动机和目的。古代人读书就不是这个动机和目的,他们读书是成己之学,读书是为了让个人的内在有所升华、个人的生命有所净化、个人的人格有所提升。这才是他们读书的目的。用儒家的话说,就是转变气质,即把自身体内的气质转化掉。

主持人:就是净化生命吗?

潘麟先生:在古代的学者看来,把个体精神中不好的东西淘汰掉、净化掉、升华掉,这才是读书的目的。他们升华是有一个方向的,就是要朝着圣贤的方向成长。

主持人:古代的学者读书都有个目标。

潘麟先生: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向着圣贤成长。古代学者的成长是靠实践锻炼出来的,不是靠想象得来的。他们无论是学习《论语》《大学》《中庸》,还是儒家其他的圣贤思想,学习了以后会融化到自己身心中。

主持人:然后再实践出来吗?

潘麟先生: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人生中和生活中,通过不断的运用和实践,最后把这句话彻底地融化到自己的生命之中。那么,这句话给我们打开了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就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如果这句话来自于圣贤,那么经过这一番融化、吸收、实践以后,我们就能达到圣贤那样的境界。这就得出一个结论:包括《大学》在内的学问都是实践之学,而不是仅供讲谈的知识之学。在实践中完成“大人”、实现“大人”,就是走向圣贤之路。所以包括儒学在内的整个儒佛道文化,乃至于整个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其实都是一门实践之学。换言之,它是实践的智慧学。这个实践的智慧学,我们现在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叫生命科学。


主持人:潘老师,生命科学这个词听起来真的很新颖。我们听说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生命科学。您能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一下,什么是生命科学吗?

潘麟先生:我对生命科学有一个定义,就是探索作为意识存在的生命之真相,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实践的路径)回归生命本身,最终实现人生终极圆满的一门科学。我们对生命科学的定义就是作为意识存在的生命之真相,我们这个生命指的是意识,是意识之别名。

主持人:那怎么去理解这个意识呢?

潘麟先生:作为意识存在的生命,并不是以别的方式存在的生命,这个意识跟生命是同义语。当我们说意识的时候,其实说的就是生命。当我们说生命的时候,指的就是意识。在生命学中,生命即是意识,意识即是生命。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有生命的就会有意识?

潘麟先生:对,像儒家提出的“中”“天”“道”“体”“仁”“心”“性”等概念,都是生命之别名。但是西方不承认我们东方有科学。西方只认为我们东方有哲学体系和人文科学。

主持人:那我们东方究竟有科学吗?

潘麟先生:我们还有伦理学、历史学等等。但是西方不承认我们东方有科学,其实我们东方的科学是对生命内在的探索。

主持人:这样也可以变成一门科学吗?怎样去理解呢?

潘麟先生:生命科学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我们人类在探索外界和自身奥妙的过程中,大概可以分成三类。

主持人:哪三类呢?

潘麟先生:第一类是我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在对自然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地总结规律、总结经验,最后诞生出一门科学体系。这门科学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体系。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智慧结晶。第二类是人类把对社会的探索、认识的结晶凝聚为社会科学。还有一类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探索。

主持人:这个要怎么理解呢?

潘麟先生:就是把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和认识慢慢地凝结为各种智慧之结晶,这种智慧之结晶,我们就把它叫作生命科学。人类的探索有三个维度:第一,对自然界的认识,叫作自然科学;第二,对社会规律、法则的认识与理解,就叫社会科学;第三,对自身规律的认识,就叫生命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诞生于西方,生命科学诞生于东方。整个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对生命的探索和认识。

主持人:潘老师,我们谈到“大人”都会想到他的对立面“小人”,那“小人”怎么去理解呢?

潘麟先生:就像刚才所说的,“大人”和“小人”不是以年龄的大小来划分的,它跟年龄没有关系。他们是以心性的广大还是窄小来作为衡量标准的。对“大人”和“小人”最准确的定义,其实来自于孟子,即“从其大者谓之大人,从其小者谓之小人”。这个“从其小者”或者是“从其大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心性,即一个人生命的格局。

主持人:所谓生命的格局是怎样理解的呢?

潘麟先生:“从其大者”的“其”指的就是人格的格局。所谓“从其大者”,就是你以什么为标准?是以你的人格大小,还是以你生命格局的大小?如果你是一个生命格局很大的人,即智慧很广大的人,你就是“大人”;如果你是一个智慧很小的人,即心性很小的人,你就是“小人”。所以“大人”和“小人”就是这样来的。在《周易·文言》这篇文章里面,对“大人”有一个定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为儒家圣贤之道的践行者,他的心性必须要不断地扩大和恢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恢宏到和外在的天地融为一体。

主持人:这就是中国古代一直提倡的“天人合一”吧?

潘麟先生: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又叫“天人本一”,即人就是天,天就是人。当我们的心性、心胸扩大到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时候,就可以“与天地合其德”。“天地之德”是什么德?是生德,就是生生不息地创造。一个“大人”就应该像天地一样生生不息、创造不已。这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他的人格、生命往外散发出光辉、智慧的光芒。道德的光芒像什么呢?像日月一样。所谓“合”就是一,“跟日月合其明”就是“大人”的德性与日月是合一的。

实际上人类有三个光源:第一个是日,第二个是月,第三个就是人。能发出光源的是什么人?是“大人”,不是“小人”。“小人”发不出光,“小人”发出去的都是自私和贪婪。但是一个“大人”,他的生命就往外发光。这个光有多大呢?就是“跟日月合其明,跟四时合其序(秩序)”,“大人”跟天地的运行是同步的,跟万物生长衰亡的规律是完全吻合的。“大人”还“跟鬼神合其吉凶”。鬼者,归也,鬼神主要指的是地神,地神谓之鬼,天神谓之神。“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与天神、地神吻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大人”同时兼有天神和地神的功能。什么功能呢?神就是智慧、光明、慈悲、超能力的化身,那么一个“大人”也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与鬼神合其德”。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就是“大人”,其实就是圣人,所以“大人”就是圣人。反之,不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就是“小人”。

“小人”只是念念在身,就是只顾自己。他的世界就是以他的皮肤为界限,皮肤之外的世界与他没有关系。他总是在身体内部,一切起心动念都是在他身内蝇营狗苟,这就是“小人”。因为“小人”的心胸还没有拓展出自己的身体,还没有拓展到天地之间,所以他的格局十分狭小,仅仅以身体为限,所以他是“小人”。

当然,一个人的身体比起博大的天地来说,那就是沧海一粟,比起浩渺的宇宙来说,身体只是沙漠中的一粒尘埃。如果你仅仅把心胸封锁在你的身躯之内,那么你就是“小人”,因为你的格局拓展不开。如果你能将格局拓展开来,抵达“天人合一”“天人本一”的境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你则为“大人”。这就是“大人”跟“小人”的区别。

大学之道,就是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身心、生命的实践,由“小人”不断地拓展到“大人”,最后到达“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大人”之境界。

主持人:今天在潘麟老师的详细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生命科学这一全新概念,儒家文化就是建立在生命科学之上的。好,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先聊到这里,下期节目再见。



潘麟先生



第三集 何谓“大人”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