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化解口腔溃疡的千古名方

11/26/2022 10:16:16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这口腔溃疡啊,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溃疡点,说大不大,但是背后的学问还真不少,尤其是那种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有因为阴虚的,有因为气虚的,有因为阳虚的,也有寒热错杂的。

今天我们着重来讲讲第四种,寒热错杂型。

很多人都知道,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就买些泻火药来吃,刚开始有点用处,到后面它就变得反反复复了,今天好一点,明天差一点,好像身体里的那股火怎么也灭不掉?

这个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想到找中医调调吧。

好,去看中医,中医治病,望闻问切是少不了的。中医大夫先是诊脉,诊完脉,再看舌苔,舌苔有什么特点呢?白腻,又有点发黄。

问:“消化好不好?”

答:“既不能吃热的,又不能吃凉的。吃热的上火,吃凉的拉肚子。”

这就是寒热错杂,寒在下,热在上,口腔溃疡就是上热的结果。

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绝不是没完没了的清热解毒,而是把上面的热引下去,让寒热对流起来,正常人的身体即是如此,寒热有了对流,热的地方才不会一直热,寒的地方也不会一直寒。

而有些脾胃不好的人,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斡旋不起来,再加上各种邪气趁机在这里聚集,形成中医所谓的痞块,反过来,这个痞块又像一堵墙似的,把寒热分割开来,形成两股势力。

所以口腔溃疡,简单来说,就是中焦这块儿堵住了,上半身的热就被憋在那里了,火性炎上嘛,它就要顺着自己的秉性往上走,当它走到口腔的时候,停住了,口腔黏膜受到熏蒸形成溃疡。

中医有句话叫“热盛则肉腐。”也有医家说,不是这样的,这个溃疡是怎么回事呢?是身体自己咬烂了一个口子,目的是要让这个热透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自救行为。

与此同时,大家也要明白一点,不管这个热邪有多猛烈,此时的脾胃还是处于虚寒一片的状态,像冰块一样。

那么,这种寒热错杂型的口腔溃疡用哪个方子来解决呢?

很简单,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

先把这个方子写下来: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法半夏9克、大枣12枚(掰开) 、黄连5克

注意,中医可没有口腔溃疡这种说法,中医叫口疮,但实际上,甘草泻心汤也不是专门治疗口疮的。

张仲景说了:“我这个方子啊是用来治疗狐惑病的。”

这个狐惑病,听起来好像很神秘,放到今天来看,其实就是黏膜系统溃烂。现代医学也有定义,叫白塞氏综合征。主要有三处溃烂,一处是眼睛,一处是咽喉,一处是前后二阴。

《伤寒论》里是这么记载的,“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合起来叫狐惑病。

哪个字有溃烂的意思呢?蚀。

蚀,古书中写作蝕,把这个字拆开来看,可以理解为不小心被虫子咬了,咬过以后,烂了一点肉。

当然不一定是虫子在作怪,大家知道,张仲景生活的那个时代,东汉末年,条件还是很恶劣的,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又闷又湿又热的环境里,被这个邪气侵蚀的久了,就有可能得这种病。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甘草泻心汤既有寒药,又有热药,既然是以热症为主,为什么不干脆创立一个清热解毒的方子呢?我们能想到的,张仲景自然也能想得到,所以张仲景又说了:“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这个热是怎么来的呢?外邪不过是诱因,根本原因是“胃中虚”,胃里面的能量消耗的差不多了,如果一味的清热,反倒会使脾胃进一步受到伤害。

可见,甘草泻心汤的本质就是调寒热,我们今天所讲的口腔溃疡不也是寒热不调,寒热错杂么?所以到了今天,现代人发现用这个方子治疗口腔溃疡啊,效果很好。但其实,这也不过是它的一个小用而已。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

黄芩和黄连是苦寒之药,苦能清热,再分得具体一点,黄连侧重于清心火,清胃火,黄芩侧重于清肺火,清肠火,它还有一个妙用,可以清胆火,张仲景的小柴胡汤里头有它,用来清胆火。不管憋在身体上半部分的是心火,肺火,还是胆火等等,这两味药都能给它灭掉。

半夏消痞散结,负责把胃里的痞块散掉。

干姜暖脾胃,可以把胃里的寒气散掉,把脾胃暖起来,炙甘草和大枣是补脾胃的,为脾胃提供营养支持。脾胃好了,脾升,胃降,气机斡旋起来,寒热会自动恢复对流,如果说上一步是祛邪,那这一步就是扶正。

那些口腔溃疡老用清热解毒效果不好的,用上这个思路,见效就很快。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