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体脏腑、经络的气化作用!

12/8/2022 7:06:59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1

脏腑的功能活动是密切联系的,脏与腑,腑与腑,脏与脏,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相互促进;在病变时则相互影响,相互克伐,相互传变。维持这种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除了有赖于经络的联属作用之外,主要是靠脏腑、经络本身的气化作用。

心主血,肺主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至则气至,心肺之所以相傅,气血之所以相互为用,除了心肺相邻,心主血脉,肺主气而朝百脉之外,主要是心肺气化出入的作用。

心阳温煦脾土, 则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脾健运则心血足,二者相互温养,相互促进。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心之君火宁谧,则相火不妄动,肝血足则心血旺而神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肾藏精而为水脏,心属火而为阳中之阳,肾水要上升以滋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火要下降以助肾阳蒸腾肾水,保持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局面。

在生理上,“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在病理上,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肺之所以这样关系密切,除了宗气的来源及水液的调节等因素之外,和气机的升降出入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脾以升为健,肺以降为和,脾升肺降相反相成。

肝主升发,肺主宣降,肝气以升发为顺,肺气以肃降为常,一升一降,保持人体气机的正常。

肝主疏泄,能助脾的运化,而脾的运化,又能保持气血的来源,使肝血足而滋养肝木,疏泄运化,相辅相成。肺主气而为水之上源,肾为水火之脏而为元气之根,肺气足则能通调水道,使清者敷布全身,浊者下输膀胱。肾气足则能纳气而蒸腾津液,使气息平和而完成水液升清降浊的过程。

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藏精,有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先天济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肾相互滋养,相互为用。

肝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可以化血,血可以化精,精血同是来源于水谷精微,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脏腑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脏腑本身的气化作用,没有这种气化作用,便不能保持脏腑之间的协调活动。因此可以说,气化是脏腑之间密切联系的动力。

2

脏腑功能活动是气化的根本,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可以说脏腑的功能活动,实际上就是人体整个生命的活动。要是没有脏腑的功能活动,便无气化之可言。

脏腑中又以脾肾二脏和胃腑与气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肾是元阴元阳之所出,是气血之始,内寄命门之火,只有肾命门火的温煦、激发,肾才能作强而出技巧,膀胱、三焦才能决渎而水行。

脾胃才能腐熟水谷而出五味营养,肝胆才能谋虑而决断,大小肠才能分别清浊而变化行,心才能主神明而应万事之变,肺才能主宣降而行治节之能。可见肾气的盛衰盈亏,直接影响到各脏腑的功能。

脾胃为后天之本,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达肝肾,而且能外灌四旁,是升降上下出入的枢纽。

肝的升发,肺的肃降,肾水的上升,肺气的宣发,肾阳的蒸腾,肺肾的呼气与纳气,都离不了脾胃的升降运动,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正常升降运动。

可见,各脏腑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活动与气化的关系至为密切。可以说脏腑的功能活动是气化的根本源泉,气化则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

3

由于上下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如果上下升降出入失常,便可影响五脏六腑、四肢九窍以至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发生种种病变。

如胃的浊阴不降,则上逆为呕吐;脾的清气不升,则发生耳聋目障或眩晕;脾虚气陷,则下利脱肛;肾不纳气,则气短喘息;肺失宣降,则胸痛咳逆;肝失升发,则胸胁胀痛,抑郁烦躁;肾水不升,心火不降,则心肾失交而出现心烦失眠、遗精、腰酸等。

凡此种种病变,既有属实的,也有属虚的,其形成的因素,虽然复杂多端,但概而言之则主要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变,以及饮食劳倦,酒色劳伤等,其中尤以七情所伤,为害至烈。

前人在这方面的论述是很多的。

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李东垣说:“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

这些论述皆说明了脏腑气化失常与七情之变有着密切关系,气化失常所引起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郁证。

《类证治裁》说:“凡病无不起于郁者”。朱丹溪说:“气血神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脏腑气机的病变,虽是以“郁”为主,但也不否认有寒热虚实之分,气血痰火之别。

气化失常的病变,既是以“郁”为主,其治疗之法,自当从“郁”着手。对郁证的治疗,《内经》早有纲领性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这里的“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折之”,在具体应用上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调气行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除了《内经》之外,还有不少医籍,也对郁病引起脏腑气机功能失常的治疗作过具体的论述。如《证治汇补》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