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抑郁:恨不了别人,就恨自己

5/11/2022 6:11:09 P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一个男子毛巾绑在脖子上,挂在门上,企图自杀,妻子赶紧过来救了他。

怎么回事?是什么事想不开了吗?

这片段来自由真实经历撰写的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电影中,丈夫一有事就变得消极,他会把自己蜷缩在被子里,一遍一遍的说对不起,然后嚎啕大哭。

有一次因为妻子晴子说了两句急躁的话,他就来到浴室,打开浴头放出水花,痛苦地哭着,然后将毛巾绑在脖子上,挂在门上,想要勒死自己……

如果说世界是海

那抑郁症患者就是海中的孤岛。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每年超过80万人自杀。也就是说,平均每过40秒,就有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16年前,哥哥张国荣也以这样的方式选择了离开,那天刚好是他生日,在酒店留下的遗书中,第一个词就是 “Depression”(抑郁)。


2012年,一位叫“走饭”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成了无数抑郁者的树洞: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截止到现在,这条微博留言已达160万条,且每天平均增加2000条,大多数人准备轻生......


抑郁,这个惊心的词离我们远吗?

你知道吗?现在世界上有3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每1000个人中,就会有5个人出现明显的抑郁倾向。

《柳叶刀》的数据:中国的抑郁人群已达到9000万,平均每11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抑郁。


其中那些人,可能还包括你自己。

最令人震惊的,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抑郁状态中。

即使得知自己可能患病了,也想方设法隐藏起来,而不会选择就医。因为他们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抑郁症不吃药,也是可以自己痊愈的。结果往往是一开始的抑郁情绪,成了重度抑郁,最后无奈走向自杀。

其实轻度的抑郁症是可以自愈的,何苦越拖越久,越拖越重呢。

若是有的选择,谁不想健康活着?

那么,哪种抑郁算是轻度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患者抑郁症持续的时间。如果是轻度抑郁,一天中的抑郁情绪只会出现1、2个小时,属于间歇性的情绪低落,且不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

轻度抑郁患者会偶尔感到心绪不宁,但仍然保留自制力,还能对生活保有兴趣,这种抑郁程度被称之为轻度抑郁。

如果当事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处于轻度抑郁,并愿意改善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内心想法,那么,随着时间和自我关注,这种抑郁是可以得到合理治疗的。

但若只想躲避抑郁,不愿意正视心理,以抗拒来否认抑郁的存在,那么,你越是抗拒,抑郁与你周旋的时间就越长久。

这种侥幸心理才是将个体推入深渊的源头,我国有9000万名抑郁症患者,在如此庞大的群体中愿意主动就医的仅占4%。

这说明,普通人面对抑郁的第一反应便是回避,都不愿意承认抑郁症能够被医疗技术治愈。

自愈的关键在怎么和自己相处

能够发现问题与寻求解决方法和帮助,这是自愈能否至关重要的一点。

每个人其实都不是完全了解自己,这是第一个需要意识到的问题。“我”有很多层面,有时候问题不只是出现在你能够意识到的自我层面,也潜在你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自我层面。

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有一个提醒,如果你出现:

情绪每天都低落、空虚、没有价值感

疲劳、思维迟缓

你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丧失了兴趣

这三项中出现任意两项,而持续两周以上,你就处在患抑郁症的高风险之中。

那么在发现自己不对劲,到意识到出现问题的地方之后,更难的一点,是需要去接纳自己。

我们之所以会焦虑和抑郁,就是因为“有落差”,不管是自以为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之间的落差,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还是难题和能力的落差,或者说是期望和结果的落差……这些种种落差造成的“失控感”会影响我们很多的方面,让我们怀疑自己,难以面对周围的世界,并且害怕远远近近的未来……

“这种落差”往往根源是自己对自己真实状况的不接纳。连自己都无法跟自己相处的时候,也就更加无力去跟别人相处了。

有时候,强迫自己“坚强”并不是一个有效合适的方式,接纳自己的脆弱,愿意去承认和面对,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然后愿意去寻求帮助。

你有抑郁或抑郁症的倾向吗?

你的思维模式容易让你抑郁吗?

如何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预防抑郁症?

抑郁自愈的关键,在于确定你的抑郁程度,虽然抑郁来得猝不及防且悄无声息,但依然有迹可循。一份专业的心理学测量量表,将帮助你客观看待自己的低潮情绪,并帮你及早发现自己距离抑郁症还有多远。

专业抑郁测试

我们联合国内专业心理学品牌为你推荐【专业抑郁测试】。测试将综合评估你的抑郁程度,为你提供个人专属建议;专业保证,请放心测试。

本测评根据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D·Burns博士设计的“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改变,帮助大家评估自己近期的情绪状态,以及日常思维习惯,依此判断自己的抑郁程度

一份专业的心理学测量量表,将帮助你客观看待自己的低潮情绪,并帮你及早发现自己距离抑郁症有多远。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