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垒元戎

《金匮》下痢病脉证并治

后代名医诸书所说,皆以此为法: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痢不禁;不甚者,手足不仁。下痢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为欲自止,虽然发热,不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而喘者死。少阴、跌阳调者为顺也,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当自愈。下痢脉数有微汗,出今当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痢脉数而渴者,当自愈,设不解者,必清脓血,以有热也。下痢脉反弦,发热自汗者,自愈。下痢气者当利小便。下痢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痢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痢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微热。下痢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痢后脉绝,手足厥冷,时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必温其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四逆汤见上。

桂枝汤

桂枝(去皮) 生姜(切) 芍药(各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取微汗。

——下痢三部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阳明病中。

——下痢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止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痢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痢瘥至半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大承气汤。以上数证,皆承气汤,本虚者,当以别议。

——下痢谵语者,有燥屎故也,宜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炒) 厚朴(三两,炙)

上㕮咀,以水四升,煮成一升二合,去柤,分温再服,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

——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干姜(二两,切) 粳米(一升) 赤石脂(一斤,半完半末)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温取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再服,若一服愈,余药勿服。

——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痢后,更顿,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豆豉汤主之。

栀子豆豉汤方

肥栀子(一十四枚,擘) 香豉(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去滓分再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破八片,去皮,生用)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下痢腹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五钱) 炙甘草(二两)

上二味切,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一升半,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主气痢,诃黎勒散。

诃黎勒散方

上一味为细末,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大便不通,哕,数谵语,小承气汤主之。方(见《千金翼》)

干呕下痢,黄芩汤主之。

黄芩汤方

(《玉函经》云,人参黄芩汤)

人参 黄芩 干姜(各三两) 桂皮(去皮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分三服,见《外台》。

右此下痢一章,内有治伤寒数方,仲景用治杂病,今全录之,使后人知云,治伤寒有法,治杂病有方者,非也。伤寒杂病,同一法治矣。

当在太阴下卷后,今录于此。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