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第十七卷»《素女经》四季补益方七首

《素女经》黄帝问素女曰:男子受气,阴阳俱等,男子行阳常先病。耳目本其所好,阴痿不起,气力衰弱,不能强健,敢问疗之道。素女曰:帝之所问,众人同有阴阳为身,各皆由妇人夭年损寿,男性节操,故不能专,心贪女色,犯之竭力,七伤之情,不可不思,常能审慎,长生之道也。其为疾病,宜以药疗之。今所说犯者七。第一之忌,日月晦朔,上下弦望,六丁之日,以合阴阳,伤子之精,令人临敌不战,时时独起,小便赤黄,精空自出,夭寿丧身。第二之忌,雷电风雨,阴阳晦暝,振动天地,日月无精光,以合阴阳,生子令狂癫,或有聋盲瘖痖失神,或多忘误,心意不安,忽常喜惊恐悲忧不乐。第三之忌,新饱食饮,谷力未行,太仓内实,五脏防响,以合阴阳,六腑损伤,小便当赤,或白或黄,腰脊疼痛,头项寄强,或身体浮肿,心腹胀满,毁形夭寿,天道之常。第四之忌,新小便精气微弱,荣气不固,卫气未散,以合阴阳,令人虚乏,阴阳气闭,绝食无味,腹胀满结,怫郁不安,忘误,或喜怒无常,状如癫发。第五之忌,作事步行身体劳,荣气不定,卫气未散,以合阴阳,脏气相干,令人气乏,喘息为难,唇口干燥,身体流汗,谷不消化,心腹胀满,百处酸疼,起卧不安。第六之忌,新息沐浴头身发湿,举重作事流汗如雨,以合阴阳,风冷必伤,少腹急痛,腰脊疼强,四肢酸疼,五脏防响,上攻头面,或生漏沥。第七之忌,共女语话,玉茎盛强,以合阴阳,不将礼防,气腠理开,茎中痛伤,外动肌体,内损腑脏,结发塞耳,目视䀮䀮,心中怵惕,恍惚喜忘,如杵舂膈,咳逆上气,内绝伤中,女绝痿弱,身可不防。犯此七篇,形证已彰,天生神药,疗之有方。

黄帝问高阳负曰:吾知素女明知经脉脏腑虚盈,男子五劳七伤,妇人阴阳隔闭,漏下赤白,或绝产无子。男子受气,阴阳同等。其病缘由,因何而起,故欲问之,请为具说。对曰:深哉问也。男子五劳六极七伤病,皆有元本由状。帝曰:善哉!七伤之病,幸愿悉说。对曰:一曰阴汗,二曰阴衰,三曰精清,四曰精少,五曰阴下湿痒,六曰小便数少,七曰阴痿,行事不遂。病形如是,此谓七伤。黄帝曰:七伤如是,疗之奈何?对曰:有四时神药,名曰茯苓,春秋冬夏,疗随病形,冷加热药,温以冷浆,风加风药,色脉诊评,随病加药,悉如《本经》。

春三月,宜以更生丸(更生者,茯苓也。)疗男子五劳七伤,阴衰消小,囊下生疮,腰背疼痛,不得俛仰,两膝膑冷,时时热痒,或时浮肿,难以行步,目风泪出,远视䀮䀮,咳逆上气,身体痿黄,绕脐弦急,痛及膀胱,小便尿血,茎痛损伤,时有遗沥,汗衣赤黄,或梦惊恐,口干舌强,渴欲饮水,得食不常,或气力不足,时时气逆,坐犯七忌,以成劳伤,此药主之甚验方。

茯苓(四分,若不消食,三分加一) 菖蒲(四分,若耳聋,三分加一) 山茱萸(四分,若身痒,三分加一) 栝楼根(四分,若热渴,三分加一) 菟丝子(四分,若痿泄,三分加一) 牛膝(四分,若机关不利,加一倍) 赤石脂(四分,若内伤,三分加一) 干地黄(七分,若烦热,三分加一) 细辛(四分,若目䀮䀮,三分加一) 防风(四分,若风邪,三分加一) 薯蓣(四分,若阴湿痒,三分加一) 续断(四分,若有痔,加一倍) 蛇床子(四分,若少气,三分加一) 柏实(四分,若少力,加一倍) 巴戟天(四分,若痿弱,三分加一) 天雄(四分,炮,若有风,三分加一) 远志皮(四分,惊恐不安,三分加一) 石斛(四分,若体疼,加一倍) 杜仲(四分,若绝阳腰痛,三分加一) 苁蓉(四分,若冷痿,加一倍)

上二十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渐增,以知为度。亦可散服,以清粥饮服方寸匕。七日知,十日愈,三十日余气平,长服老而更少。忌猪羊肉、饧、冷水、生菜、芜荑等物。

又黄帝问曰:夏三月,以何方药?幸得具闻。对曰:宜以补肾茯苓 丸,疗男子内虚,不能食饮,忽忽喜忘,悲忧不乐,恚怒无常,或身体浮肿,小便赤黄,精泄淋沥,痛绞膀胱,胫疼冷痹,伸不得行,渴欲饮水,心腹胀满,皆犯七忌。上已具记,当疗之法,随病度量,方用如下:

茯苓(二两,食不消,加一倍) 附子(二两,炮,有风,三分加一) 山茱萸(三两,身痒,三分加一) 杜仲(二两,腰痛,三分加一) 牡丹(二两,腹中游气,三分加一) 泽泻(三两,有水气,三分加一) 薯蓣(三两,头风,加一倍) 桂心(六两,颜色不足,三分加一) 细辛(三两,目视䀮䀮,三分加一) 石斛(二两,阴湿痒,三分加一) 苁蓉(三两,身痿,三分加一) 黄芪(四两,体疼,三分加一)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先食服七丸,日二服。忌生葱、生菜、猪肉、冷水、大酢、胡荽等物。

又黄帝问曰:春夏之疗,已闻良验。秋三月以何方药?对曰:宜以补肾茯苓丸,疗男子肾虚冷,五脏内伤,风冷所苦,令人身体湿痒,足行失顾,不自觉省,或食饮失味,目视䀮䀮,身偏拘急,腰脊痛强,不能食饮,日渐羸瘦,胸心懊闷,咳逆上气,转侧须人,起则扶舁,针灸服药,疗之小折,或乘马触风,或因房室不自将护,饮食不量,用力过度,或口干舌燥,或流涎出口,或梦寤精便自出,或尿血、尿有淋沥,阴下痒湿,心惊动悸,少腹偏急,四肢酸疼,气息嘘吸,身体浮肿,气逆胸胁,医不能识,妄加余疗,方用如下:

茯苓(三两) 防风(二两) 桂心(二两) 白术(二两) 细辛(二两) 山茱萸(二两) 薯蓣(二两) 泽泻(二两) 附子(二两,炮) 干地黄(二两) 紫菀(二两) 牛膝(三两) 芍药(二两) 丹参(二两) 黄芪(二两) 沙参(二两) 苁蓉(二两) 干姜(二两) 玄参(二两) 人参(二两) 苦参(二两) 独活(二两)

上二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食前服五丸,临时以酒饮下之。忌酢物、生葱、桃李、雀肉、生菜、猪肉、芜荑等。

又黄帝问曰:春夏秋皆有良方,冬三月复以何方治之?对曰:宜以垂命茯苓 丸,疗男子五劳七伤,两目䀮䀮,得风泪出,头项寄强,不得回展,心腹胀满,上支胸胁,下引腰脊,表里疼痛,不得喘息,饮食咳逆,面目痿黄,小便淋沥,清精自出,阴痿不起,临事不对,足胫酸疼,或五心烦热,身体浮肿,盗汗流离,四肢朐挛,或缓或急,梦寤惊恐,呼吸短气,口干舌燥,状如消渴,忽忽喜忘,或悲忧呜咽。此药主之,补诸绝,令人肥壮,强健气力,倍常饮食,百病除愈方。

茯苓(二两) 白术(二两) 泽泻(二两) 牡蒙(二两) 桂心(二两) 牡蛎(二两,熬) 牡荆子(二两) 薯蓣(二两) 杜仲(二两) 天雄(二两,炮) 人参(二两) 石长生(二两) 附子(二两) 干姜(二两) 菟丝子(二两) 巴戟天(二两) 苁蓉(二两) 山茱萸(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天门冬(二两,去心)

上二十味,捣筛,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先食服五丸,酒饮皆得。忌海藻、菘菜、鲤鱼、生葱、猪肉、酢等物。

又黄帝问曰:四时之药,具已闻之,此药四时通服得不?对曰:有四时之散,名茯苓散,不避寒暑,但能久服,长生延年,老而更壮,方用如下:

茯苓 钟乳(研) 云母粉 石斛 菖蒲 柏子仁 菟丝子 续断 杜仲 天门冬(去心) 牛膝 五味子 泽泻 远志(去心) 甘菊花 蛇床子 薯蓣 山茱萸 天雄(炮) 石韦(去毛) 干地黄 苁蓉(并等份)

上二十二味,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再。二十日知,三十日病悉愈,百日以上体气康强。长服,八九十老公还如童子。忌酢物、羊肉、饧、鲤鱼、猪肉、芜荑等。

高阳负曰;凡经方,神仙所造,服之疗病,具已论讫。如是所拟,说从开辟以来,无病不治,无生不救也。(并出《古今录验》二十五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