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色论
凡小儿有病,宜先观形症神色,然后察脉。如肝有病面青,心有病面赤,脾有病面黄,肺有病面白,肾有病面黑。先要辨别五脏,次看胎元虚实而治,庶不悮于医药耳。至于舌苔,尤属紧要,白受寒,糙黄受热,光红色虚,黑色受暑。如三岁以下受病,男左女右,须看虎口。三关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属寒,青惊风,白疳病,黑中恶,黄脾困。若现于风关轻,气关重,过于命关则难治矣。
五指稍头冷,惊来抱不安。若云中指热,必定是伤寒。女右男分左,须要仔细看。
●痘疹(先天火毒)
痘疹为童穉之关,生死所系。而痘出五脏,疹出六腑,痘有顺逆轻重,倘医治不善,致有伏陷倒塌之患。大抵儿有强弱,体有虚实,见症用药,虚则补之,寒则温之,调理自有把握。兹因已丑岁,痘疫流行,遍染城乡,殃及儿童,殊为可悯,奉劝同志及早种花,期登寿域云。
免出痘疹奇方
生地 羌活 黄柏 升麻 麻黄 防风(各五分) 甘草 黄连 归身(各三分) 川芎 藁本 黄芩 柴胡(酒炒) 干葛 苏木要 苍术(各二分) 红花 白术 细辛 陈皮(各一分) 连翘 吴茱萸(各半分,热水泡)
上药共一剂,每逢四立前一日水煎夜露,如天阴放在檐下,次早温服,四时各服一剂,四剂而止。如小儿初生,其母代服,初次药后多泻,盖胎毒从泻而出,至二剂则不泻矣。
异传稀痘方
蓖麻子(三十六粒,去壳衣) 朱砂(一钱) 麝香(五厘)
上药先将朱砂、麝香研细末后,入蓖麻子共研成膏,于五月五日午时擦小儿头顶心、 前心、背心、两手心、两脚心、两臂湾、两腿湾、两肋窝,共十三处,俱要擦到,如钱大,药勿剩。不可洗动,听其自落。每逢端午、七夕、重九,俱擦一遍,擦过三年,永不出痘,未过周岁擦之更妙。
六合保命丹
人参(三钱,无力者党参代用) 陈皮 荆芥穗(各一钱) 元参 当归(各二钱) 蝉蜕(五分)
此丹专治五陷不正之痘白黑灰紫,血皆坏症。只因元气虚弱,内毒熏蒸,服之即可回春。
服药须知
——小儿足胫冷,腹胀粪青,吐乳,眼青面白,脉沉微者,此内虚症,忌投凉药。若足胫热,腮红便闭,口渴气促,脉紧数者,此乃热症,忌投热药。
寒暖得宜
——小儿寒则加衣,热则除帛,当风切忌解脱,勿令肚腹受寒,是以背宜暖;肚者,脾胃处也,冷则不运,呕吐腹泻,是以肚宜暖;头乃六阳之首脑,为骨髓之海,凉则坚凝,热则流泄,是以头宜凉;足系阳明胃脉所络,寒从下起,是以足宜暖;心属离火,若外感客热则火内炽,表里合热,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是以心胸宜凉。
●急惊风(风痰人络)
急惊身热面赤,搐搦上视,牙关紧硬,痰涎潮壅,盖热盛生痰,此阳症也。宜用凉剂除热化痰,切忌辛燥药,并忌火炙。又有似惊风而非惊风者,最要辨认,宜服发散药,切不可误治。
清热镇惊汤
连翘(去心蒂,研) 柴胡 地骨皮 龙胆草 山栀仁(炒黑) 钩藤 木通 条芩(酒炒) 麦冬(去心) 赤茯苓(去皮) 车前子 枳实(炒,各四分) 滑石(八分,细研) 甘草 薄荷(各二分)
上药加灯心一团,淡竹叶三片,水煎温服,儿小作数次服。
●慢惊风(寒痰壅闭)
慢惊身冷吐泻,面色黄白,不甚搐搦,目微视,鼻气寒,大小便清,昏睡露睛,筋脉拘挛。盖由脾虚气弱痰壅,此阴症也,宜温中补脾,则风痰自退。若失治,即成脾风之患。
温中补脾汤
白术(用里白无油,去芦,去皮,一钱二分,炒) 制半夏(七分) 黄芪(蜜炙) 人参(各八分) 白茯苓 白豆蔻仁(研) 干姜(炒) 砂仁(研。各五分) 官桂 陈皮 甘草(炙) 白芍(酒炒。各四分)
如体虚寒者,加熟附子五分。
上药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去核,煎服,必得肢体。
●温和方效
——小儿变蒸发热,咳嗽痰涎,鼻塞身重,宜服惺惺散。
人参(或党参代用) 白术 茯苓 芍药 桔梗 天花粉 生甘草(各五钱) 细辛(二钱半,去叶用根)
上药各为细末,和匀,临用时每服二钱,姜一片,薄荷一叶,水煎服。如变蒸重,可以此方加减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