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素问识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法四时五行而治 志云:法于四时五行,而为救治之法。高云诊治之。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白虎通》云:五行,言行者,欲言天行气之义也。《汉·艺文志》云: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释名》云: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尚书正义》云:五行,即五材也,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则世所行用也。

卒闻之 马云:卒,尽也,《素问》《灵枢》,言愿卒闻之者甚多,其义仿此。

肝苦急 吴云: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也。马云:凡饮食药物皆然。

心苦缓 吴云:心以长养为令,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急宜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 吴云:脾以制水为事,喜燥恶湿,湿胜则伤脾土,宜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 吴云:肺为清虚之脏,行降下之令,若气上逆,则肺苦之,急宜食苦,以泄肺气。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张云: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志云:以上论五脏所主之时日,及五苦五味,以下论五脏之病,有间甚之时日,及五欲五补五泻。简按:王好古《汤液本草》,有五脏苦欲补泻药味之例,李中梓《医宗必读》,有苦欲补泻论,当稽考。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滑云:此一句九字,疑元是注文。

持于冬 汪机云:愚谓执持坚定也,犹言无加无减,而平定也。

下晡 《玉篇》:晡,申时也。简按:《史记·天官书》:旦至食,食至日昳,日昳至餔,餔至下餔,下餔至日入。知是下晡,在晡时之后,日入之前,吴以为申酉,是也。

急食辛以散之 吴云: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故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酸泻之 吴云: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简按:辛,金味也,金克木,乃辛在肝为泻,而云用辛补之何?盖此节,专就五脏之本性而言补泻,不拘五行相克之常理也,下文心之咸亦同。

心欲软 吴云:心为火脏,心病则刚燥矣,宜食咸以软之,盖咸从水化,故能济其刚燥使软也。

用咸补之甘泻之 吴云:心火喜软而恶缓,故咸为补,甘为泻也。马云:此乃因其性而治之耳。

温食饱食 吴:温,作湿,注云:湿食,水果之类。高同,云:湿食,水湿之食也。张云:温,言非热,防滞也。简按:二说未详孰是。

日昳 《书·无逸》疏:昃,亦名昳,言日蹉跌而下,谓未时也。熊音:昳,音迭,日昃也。简按:吴云:日昳,戌也。张云:日晐曰昳。并误,盖晐乃昃之讹。

下晡静 简按:据前后文例,当是云日中静,王注一本或云之说,却似有理,然经文其例不一,往往有如此者,姑仍旧注。

夜半静 简按:据前后文例,当是云日昳静。

肺欲收 张云: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

焠㶼 张云:焠,音翠,㶼,音哀,焠㶼,烧爆之物也。《韵会》:焠,烧也。《荀子·解蔽》注:焠,灼也。《广韵》:热甚也。

肾欲坚 张云: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也。高云:肾病则水汎,故肾欲坚,苦为火味,故能坚也。

至于所生而持 于,《甲乙》作其,非。

KTKT 熊音:KT,乎光反,目不明也。

胁支满 《周语》注:支。拄也。吴云:支满者,两胁支离而满也。志云:支满者,少阴之支络,满痛于胁下也,并误。

胁下痛 《甲乙》:作两胠痛。

肩甲 马云:甲、胛同。

舌下血者 张云:心主舌,故取舌下血,以泻其实。简按:《甲乙》:无舌下二字。近是。

其变病 吴云:如笑不休之类。张云:谓病属少阴,而证有异于前说者。简按:王为呕变,未允。

郄中 马云:手少阴之郄,阴郄穴也。(本于王注。)张云:郄、隙同。高云:其变病者,言始病心包之经脉,今变病太阳之孙络,当刺郄中,而取其血者,郄中,足太阳之委中,乃腘中央之合穴也,简按:据刺腰痛论,郄中,即委中。刺疟论:太阳疟,刺郄中。《甲乙》:作腘中。王引《黄帝中诰图经》云:委中主之,古法以委中为中也。似高注不可废。

肌肉痿 马吴据《新校正》,肌,作饥,是。

善瘈 《甲乙》:作善瘈疭。张云:瘈,手足掉掣也。简按:玉机真脏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瘛、瘈同,《甲乙》添字,似非是。

少阴血者 张云:少阴肾脉也,脾主湿,肾主水,水能助湿伤脾,故当取少阴之血,以泄其寒实,如厥病篇,治脾心痛者,亦取肾经之然谷太溪,义犹此也。简按:马吴并从王注,觉允当。

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马本:阴股二字句,而注文则尻阴股各一字句,未知孰是。吴云:肺为清虚之脏,主呼出而升阳,肺病则清阳陷于下部,不能自升,邪气实而为痛耳。简按:马张仍王义,今从之。

不能报息 张云:报,复也,不能报息,谓呼吸气短,难于接续也。

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甲乙》:内下,有少阴二字。张云:外,言前也,内,言后也。简按:《甲乙》增少阴二字,义尤明白。

寝汗 张云:此肾经之实邪也,肾主五液,在心为汗,而肾邪侮之,心气内微,故为寝汗,如脉要精微论,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即此之谓。志云:太阳之气司表,而下出于膀胱,经气逆则表气虚,故寝汗出而恶风。

憎风 《说文》:憎,恶也。王云:憎,谓深恶之。可疑。

粳米 《灵·五味》篇:作粇米饭,粇、粳同。

葵 《农书》云:葵,阳草也,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

小豆 五味篇作麻。

藿 《说文》:藿,尗之少也。《仪礼·公食大夫礼》注:藿,豆叶也。

黄黍 张云:即糯小米,北方谓之黄米。简按:《本草》:有丹黍无黄黍。《齐民要术》引郭义恭广志云:有湿屯黄黍盖,此谓黍中之黄者。金匮真言论,以黍为心之谷者,乃丹黍耳。《农政全书》云:古所谓黍,今亦称黍,或称黄米,即与张所指同。

毒药攻邪 郑玄注《周礼》云:毒药,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书》曰: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贾公彦云:药之无毒亦聚之,但药物多毒,故曰毒药。王应电云:毒药,得天地之偏气,寒热之性过甚者也,人身有不和之气,须以偏胜之物攻之,乃得其平。

五菜为充 吴云:充实于脏腑也。

或急 简按:二字,王不释其义,诸家亦然,考前文无物性急者,疑是衍文。高特注云:或急者,肝苦急也,兼言或急,则心或苦缓,脾或苦湿,肾或苦燥,肺或苦气上逆,皆在其中。此说傅会不可从。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