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药百科

泻下药»峻下逐水药»牵牛子

药用

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应用

1、水肿,臌胀。本品苦寒,其性降泄,能通利二便以排泄水湿,其逐水作用虽较甘遂、京大戟稍缓,但仍属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湿停滞,正气未衰者为宜。治水肿臌胀,二便不利者,可单用研末服(《千金方》);或与茴香为末,姜汁调服(《儒门事亲》);病情较重者,可与甘遂、京大戟等同用,以增强泻水逐饮之力,如舟车丸(《景岳全书》)。

2、痰饮喘咳。本品能泻肺气,逐痰饮,用治肺气壅滞,痰饮咳喘,面目浮肿者,可与大黄、槟榔为末服,如牛黄夺命散(《保婴集》)。

3、虫积腹痛。本品能去积杀虫,并可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虫体。治蛔虫、绦虫及虫积腹痛者,可与槟榔、使君子同用,研末送服,以增强去积杀虫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本草纲目》:“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

《本草正》:“牵牛,古方多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药煎服,然大泄元气,凡虚弱之人须忌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