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来看看老子老先生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
前面我们讲第三十七讲,讲过“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是前面我们讲过的。今天学这样的字句,老子把前面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老子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前面讲了说如果领导者能够按照天道做事的话,周围的万物会跟着你化掉,跟着你改变,来支持和成就你。但是大家来支持你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欲望又开始作起来,又开始泛滥,又开始滋生了。这时候我将拿“道”去镇它,所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然后老子今天重复说“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拿“道”去镇欲作的欲望,将要滋生,将要兴起的欲望。“夫亦将不欲”,就是说当我拿道去镇它的时候,这个要作起的这些欲望,要运作起来、要兴旺起来的欲望,要兴起的欲望就会消失的。
“不欲以静”,当你这个欲望被镇下去以后,被清除掉以后,内心就会变的清静。然后当内心变的清静、安定以后,“万物将自定”,整个世界都会慢慢跟着改变,又会重新安定状态。“万物将自定”这句话的版本是完全不同的,帛书甲乙本说的是“天地将自正”,王弼和河上公本都说“天下将自定”。郭店楚简写的是“万物将自定”,因为郭店楚简它出现的时代最早,所以我们以郭店楚简为准,就不以帛书甲乙本为准了,但这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回过头来讲这句话什么意思?老子说“镇之以无名之朴”,这个欲望就慢慢消除了,“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这段话在说我们当按照“道”的原则做事以后,事情会顺利,会建立起来功业,大家会来支持你。但是这时候私心很容易滋生,所以我们要用“道”去镇它,来清除这些欲望。这些欲望清除掉以后,你的内心安定了以后,安静了、清静了以后,万物又将回到那种安定的状态,回到那种来化的状态。所以老子讲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核心是我们自己,不是万物将怎么样,而是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儿描述了一个过程,老子没有绝对地说谁天生就是圣人,就按照天道做事,一直能坚持下去,没有这样说。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私心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前面讲过,人有动物性,人是进化来的动物。人和大猩猩什么区别?人和大猩猩特别接近,非常非常接近。大猩猩的特点是它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为自己的,除了一部分有血缘关系的它会关照你之外,一般外边绝对不会关照,它基本上为自己抢。大猩猩动物性特别强,为自己发展到极致了。这种动物性在我们人身上也有残留,就是我们大脑有强大的边缘系统,为自己去获取、去努力,我去抢食物,我去抢吃的等等,各种这样的事。我们人如果全像大猩猩那就糟糕了,我们就还都是猩猩,我们人有强大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负责协调。我刚看到人家手里有面包,我饿了我就想去抢,突然我大脑皮层里面兴奋了,抑制它,“不行,我们是人,我们体面。这是我同学,我怎么能抢,跟他说分我一块,可以跟人家请求,但是不能抢。”这就是负责协调的大脑皮层,抑制了动物性的冲动。
人从生理基础上来看,每一个人在大脑里面都有圣人和小人,这个是共存的,每一个人生来的本性,没有天生的圣人。您说我生下来就悟道了,我做事全都是按照天道去做,我绝对没有任何想法,就按照天道做了,每个事一出手就是天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这样天生的圣人,从大脑的解剖结构来看,里面还有一部分动物性。所谓圣人就是通过修炼,把自己动物性控制的特别好,他一冲动马上抑制住,这就是圣人。
因为有这两个基础,所以在遇到每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都要有一次天人交战,只不过训练好的人他这个理性部分更容易战胜而已。所以老子讲这样一个过程,您学习天道以后,“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跟着您改变。然后“化而欲作”这时候内心开始出现了,欲望马上要出来了,动物性要爆发出来了。老子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拿“道”去镇它,“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他的欲望就消失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怎么拿这个“道”去镇它?怎么去“镇之以无名之朴”,“道”又不是物质性的、物理性的。比如说我们家里特别热,我把空调一打开就凉爽了,这是“镇之无名之朴”,这很容易,一按开关就行了。
可是这“道”是什么东西?我们怎么能够去“镇之以无名之朴”,因为我们的欲望随时在滋生,这时候怎么做?其实“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方法非常多,就是用“道”去控制欲望的方法非常多,其中最主要就是学习。比如说我们天天读《道德经》,这就是接近“道”。把“道”往我们的脑袋里面去植入,您遇到事以后,您天天听,您遇到事以后本能就容易想应该这样做。比如说生活中充满了比较,《道德经》讲过,比较会让我们痛苦,让我们陷入迷局,或者陷入纠结,《道德经》里面基本是反对比较的,没有什么必要的。
比如说有一个朋友跟您炫耀。你开这个车十多万,我最近刚买车,我这个车五十多万,买了宝马五系,凑合开吧。这个车差点,但是凑合开吧。你说气不气人,他买一宝马,还说凑合着开。看你这十万多块钱车,凑合开吧,我这宝马也凑合着开,你说气不气人?有的人就觉得生气,别人买了大别墅、大房子等等,都会生气,去比较,我怎么没买那个,就会着急。学了《道德经》以后,你会发现这种比较都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您说五十万贵吗?转眼人就开一百万的车,您说您跟人家比差了那么多钱。还有一个人开了二百多万的车,那更好。所以,跟二百万车比起来,这五十万基本上就是低端的车了。您说我开十万的车就那么差吗?还真未必,还有那么多人骑自行车呢,还有走路的呢,您说就真的不好吗?人家还锻炼身体呢!所以,比较只是一个坐标,按照价钱,其它还有省油,您十万块钱的车省油吧。
我开车特别有体会,我之前是开SUV的,当时买这车的时候虽然贵,但是因为它后备箱比较大,可以装下我父亲的轮椅,我就觉得这是值得,就这么开。但是开起来我觉得虽然很有劲,但是很费油。后来我又买了本田,一个十来万的车,结果我一开上发现这车虽然小,但是这车省油、轻巧,到哪儿停车好停,拐弯也好拐等等,我觉得有非常多的便利。您真觉得那贵的车好吗?学了《道德经》以后一看,生活中类似这种小的比较,给您带来烦恼的比较你就能化解了。所以,这种学习就是一种“镇之以无名之朴”。
再比如说学佛经。佛经教我们跳出来看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在意这些,你只要知道因果就可以了,去行善,为大家做事。如果我们不懂这些道理,我们就容易只顾眼前,就像一个蚂蚁在追逐一个小虫子,它只看到眼前的小虫子,可是不知道在前面有一个大食蚁兽在等着它,因为它的眼光只能看到眼前这个虫子。我们多少人眼光只看到了眼前的这点利益,看不到未来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所以,为了上位,为了利益,为了获得金钱,玩命的工作,玩命的去做,消耗自己的身体。我们没说工作不好,工作是必须的,但是千万不要玩命去工作,不要消耗健康去获得什么业绩等等,很多人这样会出问题的。
前几天上海有一个医院的院长,是我们的北中医的校长,才49岁,是推拿博士生导师。因为太劳累了,到处讲课。现在出了点名的医生都很忙,各地请去讲课。然后讲课回来又出诊,第二天马上出诊,大家说“你太累了,是不是休息休息,上外地出差了,这么累。”他说:“没事,没事,患者来了,我马上去。”结果上去按的时候,给患者按着按着,突然自己倒到地上了,然后抢救无效去世了,就是因为给自己加码加的太多了。
这样的事不是孤例,无论中医、西医都有这样的人,医生特别忙,最后把自己累的身体出问题,走了。这说明把自己的加的工作量严重的超出了自己健康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么年轻就走了,英年早逝,是非常非常可惜的,因为还有那么多事要做呢,所以我们叹息之余,惋惜之余,我们要学会放下,您随缘去做,尽力去做,但是不要拼命去做,这个尽力和拼命是不一样的。尽力,碰到真正危害健康警戒线的时候,您就停止,这是尽了力。拼命,那是不要命了去做,这是完全不同的。
佛经给我们的智慧是放下,跳到高处看世界的眼界和格局,你跳出来看,人生这么短,随缘去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只要随缘发出善念,服务大家就行了,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了,因为您所要获得那些更高的名誉、博导,然后更高的院长,更高的位置等等,那都是转眼即逝的,“凡所相,皆是虚妄。”这些东西你做到了大家给您,但是不要为了这个结果去拼命做事,这是一种智慧。所以,这种学习,您不断的学习就是不断的提升,这种提升就会让你的欲望被控制到可以控制的范围里边,你就能跟天道接近。
可是如果说谁不学,他天生就懂得这道理,我不学,一点都不学,什么经典一点不看。我天生就能一直做事,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朋友,那您太厉害了,我觉得这样的人太好了,你善根太厚了,我不大相信我们每一个凡人能做到这种地步的。所以,朋友们学习是最重要的。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修炼,学习只是我们知道,知这个道了,了解这个道了,但是你要真去做,你还要去修炼,有时候你还会生退心,有的时候还会忘记它,所以要修炼,要不断地把它变成习惯。修炼比如说各个宗教,比如说我们诵读经典,然后知行合一,等等。每天去做,这个也很重要,慢慢把它变成习惯。习惯了以后再碰到这件事,你本能的按照习惯就容易按照“道”的方式去做了。
比如说您听某同事说您坏话了,骂您一句,本能人会怎么样?一股无名之火上来,“这王八蛋,背后骂我。”这一般本能反应。我们通过学习以后,我们能够控制情绪,我们往往会进入这个状态。听说他骂我了,心中怒火生起来。“这王八蛋,不对,我刚学完《道德经》,《道德经》告诉我们‘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我要改变。不在意,不在意。”这就是心里有个纠结。您变成习惯以后,一听别人骂我,因为你天天这样训练自己,一听骂我,火还没有生起来,“无所谓、无所谓,没事没事,可能他角度看问题不一样,换个角度好了,没关系没关系,‘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心里安静,你自然会跟着化的。”这人就没生气,因为是习惯了,他已经形成惯性思维了。
所以我们要从纠结伴生的状态,进入豁然贯通,那种圆融的状态,进入那种压根就没有纠结的状态,这是真正学习,达到一个高的境界。朋友们这种境界,其实我们都在学。你说别人骂我,我也先生气,然后再想,“吾将镇之无名之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还是在纠结,所以我们一起向那个境界去进发,一起努力。真的达到那境界,习惯那境界了,那你这人其实才真正幸福了。
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的这个时间我们接着来跟大家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