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医漫话

因避讳而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一些忌讳,就连一些中药也难逃“改名换姓”的结局。

山药

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改名换性。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到了唐代,因“蓣”与“豫”同音,为了避讳唐代宗李豫之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薯”与“曙”同音,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而改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玄参

玄参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其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参”之名。到了清代,因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改“玄”为“元”,“元参”之名便由此而得。玄明粉也因避讳康熙皇帝之讳,被改为“元明粉”。

延胡索

延胡索常用来治疗胃脘痛,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入药,名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见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元代名医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该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其为“元胡索”,现常简称为“元胡”。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