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道德经文字版-罗大伦

第五章3 治病就治本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今天聊的话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话有点区别,就是通行本,比如王本、河本都言是“多言数穷”,只有《帛书》甲乙本引“多闻数穷”,这个有什么区别?什么意思呢?“多闻数穷”就是说你到处去探求,因为这个世界像橐龠一样,不断的从无生出有来,这道让世界万物,虽然是中空的但是不断生出万物来。你去追随万物,不断地去追随它,去找,一点点细致的探究去,这样是没头的。怎么办?回到你的中心来,就是像道一样,向道靠近,找到道的秘密,按照它的法则去做,你就掌握世界的秘密了,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其它版本都说是“多言数穷”?这可能是当时哪个本抄错了,比如说举个例子,这有一故事,《淮南子》里边讲一故事,它说是“多言数穷”,但是我们看这故事,看下来的实际也是多闻。

 

这故事说有一个叫王寿的人,背着好多书,这人学问大,好学习,背着好多书去出门远行,然后走着走着见一朋友,叫徐冯,在路上见到了,然后这徐冯就问他,你干什么背这么多书啊?我好学啊,我出门怕我没书看,所以我背着好多书去到处走。这徐冯就说,你这么做好像不大明智,他说怎么不明智?这不好学嘛。他说你看,你做事应该根据实事的变动,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动你去应变,这个变化是根据时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时机不是一直一样的,总是在变的。所以,你也要变。这个书是怎么来的?这书就是当时写书的人根据他处事的变动他写出来的,但是现在时机已经变了,您还跟着那个书死学干嘛?不能死学,这时候你也要根据事情的变动去制造新的学问,所以他说“言出于知者,知者不藏书”,就是这些书里写的话都是那些明白道理的人写出来的,但是人家写道理时境变了,人家就不收藏书了,人家明白道理就行了,是这个意思。

 

王寿一听完,这道理您说的还真对。这书我背了一大堆感觉都死的学问,那我背它干什么?于是把书放地上,这人也够绝的了,一把火把书都点了。文献记载的是什么?“焚书而舞之”,《淮南子》记载说的,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说多言数穷,大家看,这里边实际上也应该是多闻数穷,为什么?看书是要探求学问,是要听,是闻,要见闻,并不是他自己要说。所以,他这故事虽然里边记载的是多言数穷,但是它的含义是多闻数穷的,那么,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一出土,我们一看,应该是多闻数穷,人家马王堆的《帛书》甲乙本记载的是对的。

 

据说是老子的学生,文子的《道原篇》里所引的也是多闻数穷,可见《帛书》甲乙本是比较接近老子原貌的。多言数穷好像是我多去表现等等数穷,多去表达等等是不对的。多闻是探求,闻是探求,听,探求这个世界像橐龠一样,就像风箱一样,从无中、从空中不断的生出有来,生出无数的万物。这时候你去追求万物去,没头,你要找这根上的原因,找这个中间的道的原则。我们生活中这些道理到处都有,比如中医里边,在调理身体的时候有一种情况叫过敏,我用这个来讲中医和西医是怎么看病的。有一种过敏,有时候一过敏非常可怕,我曾经见一个孩子,一测,100多种过敏源,也就是他对100多种东西过敏,最要命的对大米过敏,她一吃大米就不行,这是我中学同学的一个女儿,上小学,这个时候怎么办?很痛苦,一般西医内科怎么治疗?西医内科往往是会用一些抗过敏的东西给你用,这个往往是降低你神经的敏感性等等,这些东西不能常吃,因为你一直吃抗过敏的药不行,最终怎么解决?一般情况会告诉你,躲着这个东西。所以,各位看美国的饼干上,往往会印着本生产线还生产花生等等什么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有人对花生过敏的,吃了这饼干如果真的过敏死了,那你要负责的,所以你要警告。所以,西方基本认为,你对什么过敏一辈子要躲什么。

 

有位王琦老先生,这是我们中医界的一位大师,是搞过敏研究的,他是中医男科的创始人,他曾经到美国去访问,跟一个美国搞过敏的教授抬杠,他就问人家,他说你们对什么过敏,你们怎么办?美国教授一听,跟我开玩笑嘛,我也跟你抬杠,我就把什么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问他,你对猫过敏呢?猫的毛上边,有人对那毛发过敏,教授说把猫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说那对地毯过敏呢?我把这地毯从窗户扔出去。王琦老师说,那我治过很多不孕不育的患者,我发现很多女性是对男性的精子过敏,所以导致无法怀孕。那您把她的老公从窗户……美国教授一下卡在那了,哑口无言,因为你躲什么不能躲一辈子。比如说,您说对这100多种东西过敏,你一辈子要记住100多个东西的名单,见这东西就不能吃,您这一辈子多痛苦啊。

 

所以,这好比说一棵树,有1000多个树叶,有100个树叶变黄了,那怎么办?你一个一个去研究的话会陷入无数的细节中,100多种东西您能研究清楚吗?研究不清楚,会越研究越细,最后陷入谜团中。中国人怎么想?我想可能就是你的身体树根有什么问题了,要么水多了,要么水少了。这树根就调几个问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然后淤血、痰湿、肝气不舒等几种,这是体质。你把树根的水多水少解决了,上边100个树叶慢慢自己就变绿了,可不是一个树叶一个树叶研究的。

 

所以,西医内科虽然研究得很细致,但是往往细于局部,失于整体,慢慢地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所以最后西医内科陷入一种无力感中。中国人研究的不细,古代人没有那条件,但是我们把树根研究的很细致,每一个疾病我都要考虑这几个问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大家看,最后变得很简单,你有1万种病,我只研究你的身体的这几种失调的状态,我调整了状态以后,把树根水调好了,上边树叶一齐变绿了,那是自己身体调整了。这是什么?也就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很多。

 

老子在这是讲什么?不是讲中医,老子人家没讲中医,老子讲的是领导者,说天地之间道从中空里边生出万物来,越生越多,说明老子在说领导者法则,领导者如果自己放下欲望,把自己放空,你越空你领导的百姓就越幸福,就越有。所以,老子讲的是空和有的关系,如果你追求那些数,到处去追求那数,想老百姓怎么能归附我,最后我把性格分成孔雀、老虎,我把性格分成什么颜色,黄色、绿色,这都是数,你追求这个,越追求越多,核心是什么?把自己调好,“守于中”,向天道学习,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自己的名利、地位去捞取,这是好的领导者。你这么做了,你就会关爱员工,因为你不为自己捞取,为员工、为大家做事,所以大家就来追随你,你的公司人就越来越多,大家就越做越好,越开心。所以你的公司就越来越有,这就是空和有的关系,领导者越空,越对自己名利越空,你的员工就越有,员工就越愿意追随你,这是领导者法则。你单纯把员工培养成狼性,去分成性格,怎么怎么分,那都是数。你追求那些东西追求得越细,可是自己背离“道”,追求自己的名利、物质,你就会越有,你员工就会越空,这是老子讲的这个道理。

 

这种思想是老子自己创造的吗?不是!实际在先秦时代这种思想是非常多的,非常清晰的,好多人都讲过,诸子百家里边有大量这样的思想,比如说在儒家经典四书里边的《大学》中有这样的话,“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讲的就是领导者你如果聚财,你为自己捞取名利、地位,你领导的员工就会散去,所以叫“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什么意思?如果领导者你不追求名利、地位,你散财,你往外散,你的老百姓、你的员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归属你,因为你不为自己捞取,为大家做事。所以,大家就来归属你。

 

在《大学》儒家经典里边也讲这些内容,先秦诸子百家里,很多人讲的思想都是一样的,这些人并不是受老子的影响,而是这些思想在老子之前,领导者就已经总结出来了。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础,早在先秦时代已经非常非常的昌明了,这个是《道德经》的秘密。《道德经》是老子特别系统地把这个思想给阐发出来了,这是《道德经》的核心。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要学习这个核心思想,学了以后,希望听我音频的朋友们,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大家说:这太简单了,你讲的就这点内容吗?来来回回讲这点内容,您觉得它简单吗?简单。您觉得到底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我们查一查,你说到底有几个领导能做到,其实真的不多,这事简单,但是确实做到的不多。这是领导者的素养,老子一直在讲领导者的素养,有朋友说,说这种状态不应该法来约定的吗?只有用制度来制约他,让他不为自己捞取。我们是分道、德、法三个层面的,老子讲的道,涉及到一点德,法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老子没讲,只涉及到一点点,老子主要讲的是领导者的素养,所以《道德经》的别名我觉得应该叫《领导者素养培训手册》,这是老子讲的。这个内容我们去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提升自己,真的去践行,做一个好的领导。

 

有朋友问,您前边讲那个100多种过敏源那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后来,这个小朋友我判断她是阴虚,给她用滋阴的方法开了一个肉汤,喝了两个礼拜,结果到我们沈阳的陆军总院一测,100多种过敏源全都消失了,也就都正常了。所以我们调树根,你把树根调好了,树上边的树叶一个一个就都会变过来的。这个是我们中医的道理,间接的吻合了“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朋友们,今天就聊到这,谢谢大家。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