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药百科

泻下药»峻下逐水药»甘遂

药用

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外皮,晒干。生用或醋制用。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本品苦寒性降,善行经隧之水湿,泻下逐饮力峻,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泄体外。凡水肿、大腹臌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末服,或与牵牛子同用,如二气汤(《圣济总录》);或与大戟、芫花为末,枣汤送服,如十枣汤(《伤寒论》)。另可与大黄、阿胶配伍治疗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如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

2、风痰癫痫。本品尚有逐痰涎作用。临床上以甘遂为末,入猪心煨后,与朱砂末为丸服,可用于风痰癫痫之证,如遂心丹(《济生方》)。

3、疮痈肿毒。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可用甘遂末水调外敷。现代临床用化瘀膏(青核桃枝、参三七、甘遂、生甘草)外贴,治疗乳腺肿瘤。

用法用量

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

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积聚,利水谷道。”

《本草衍义》:“专于行水,攻决为用。”

《珍珠囊》:“味苦气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热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