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知》云:色如薰黄,乃湿病也。一身尽痛,色如橘子黄者,黄病也。一身不痛,干黄,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者,栀子柏皮汤。湿黄,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者,大茵陈汤。若大便自利而黄者,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
罗谦甫云:小儿季夏,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溃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热,加以湿气而蒸热,搏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遂乘心,湿热相合,而成此疾也。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胜则皮肤如溃橘之黄;有余之气必乘已所胜而侮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信哉所言也。所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盖脾土退其本位,肾得复,心火自平矣。又《内经》曰:治痿独取于阳明。正谓此也。加减泻黄散主之。
加减泻黄散方:此药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
黄连 茵陈(各五分) 黄柏 黄芩 茯苓 山栀(各三分) 泽泻(二分) 右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稍热服食。后一服减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内经》云: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又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黄连、茵陈之苦寒,除湿热为君。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所以黄柏之苦辛寒,强筋骨为臣。湿热成烦,以苦泻之。故以黄芩、山栀子之苦寒,止烦满为佐。湿淫于内,以淡泻之。故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利小便、导湿为使也。
茵陈汤:治小儿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项而还,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此为瘀热在里,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痛者,并主之。
山茵陈 栀子仁 川大黄 右等分,㕮咀,水煎加减服,日进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痛,黄随小便中去也。
栀子柏皮汤:治小儿身黄发热。
栀子仁(十个)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右㕮咀,水一小盏,煎六分,加减服。
犀角散:治小儿黄疸,一身尽黄。
犀角(一两)茵陈 瓜蒌根 升麻 龙胆草 生地黄 寒水石(各半两) 右㕮咀,水一盏,煎六分,温服。
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尽黄,瓜蒌汁合蜜服之良验。
瓜蒂散:治小儿三岁,忽发心腹坚硬,脚手心热,则变为黄病,不急治,杀人。
瓜蒂(七个) 赤小豆(七粒) 秫米(七粒) 右为末,用一字,吹两鼻内,令黄水出,未尽,再用水调服之,得吐黄水,即差。
一方,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服,药下即卧,当有吐,以吐清黄汁为妙,虚人不可用。
茯苓渗湿汤:治小儿黄疸。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食。
白茯苓(五分) 泽泻(三分) 茵陈(六分) 猪苓(二钱) 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壳(各二钱) 右剉散,水一小盏,煎六分,徐徐温服。
丹溪一方:治小儿吐泻黄疸。
三棱 蓬术 青皮 陈皮 神曲 麦芽 黄连 甘草 白术 茯苓 右为末,温水调服。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