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第二十六卷»五痔方一十二首

崔氏论曰:凡痔病有五,若肛边生肉如鼠乳出孔外,时时脓血出者,名牡痔也;若肛边肿痛生疮者,名酒痔也;若肛边有核痛及寒热者,名肠痔也;若大便辄清血出者,名血痔也;若大便难肛良久肯入者,名气痔也。此皆坐中寒湿,或房室失节,或醉饱过度所得,当时不为患,久久不瘥,终能困人。别有大方,今单行亦要便宜,依按用之。(《肘后》、《集验》同。出第四卷中。)

《广济》疗五痔方。

生槐煎(五分) 皂角(二两,炙,去皮子) 麝香(研) 鳗鲡鱼(炙) 雄黄(研) 莨菪(熬) 丁香 木香(各二分)

上八味,捣筛,以槐煎和丸,分为五丸。取一净瓶,可一升以来,掘地埋之,著一叠子于瓶上,钻叠子作孔,内火瓶中,灰盖之,然后内药一丸烧,以下部著叠孔上坐,便通汗,其尽一丸药即止。内痔以药一丸内下部,立效,仍不及熏。忌鱼、热面等。

又疗五痔,猬皮散方。

猬皮(炙) 龟甲(炙) 当归(各六分) 黄芪 槐子 大黄(各八分) 蛇皮(炙,五寸) 露蜂房(炙,五分) 藁本 桂心(各五分) 猪后悬蹄甲(十四枚,炙)

上十一味,捣为散。空腹,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渐加一匕半。不利。忌如前方。

又疗五痔下血不止方。

槐子 五色龙骨 槲叶(炙令紫色) 干姜 川芎 当归 茜根 吴茱萸(各六分) 白蔹 附子(五分,炮) 黄芪(八分) 大黄(十分) 猪悬蹄甲(十四枚,炙) 发灰(四分)

上十四味,捣筛,蜜丸。空腹,以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渐加至四十丸。若利恐多,以意减之。忌如前方。(出第四卷中。)

《小品》疗五痔散,主酒客劳及损伤,疗下部中傍孔,起居血纵横出方。

赤小豆(四分,熬) 黄芪(三分) 附子(炮) 白蔹 桂心(各一分) 芍药 黄芩(各二分)

上七味,捣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止血大验。(文仲同。《备急》、《集验》同。)

又方

藜芦 大黄 黄连(各半两) 练木子(十四枚) 桃仁(十四枚,去皮) 巴豆(四枚,去皮心) 蓖麻(十四枚,一名狗蜱)

上七味,㕮咀,以猪肪一升煎三沸下,去滓,敷赘肉上,日三。外著此膏,内服紫参丸,常并行。(《古今录验》同。)

又疗五痔,大便肛边清血出,紫参丸疗不瘥,服之无不瘥方。

紫参 秦艽 乱发灰 紫菀 厚朴(炙,以上各一两) 藁本(二两) 雷丸(半升) 白芷(一两) 䗪虫(半两,熬) 贯众(三两,去毛) 猪后悬蹄甲(十四枚,炙) 虻虫(半两,去翅足,熬) 石南(半两,炙)

上十三味,捣筛,以羊脊骨中髓合猪脂各半升煎,和丸如梧子。未食酒服十五丸,日再,亦可饮下。剧者夜一服。四日肛边痒止,八日脓血尽,鼠乳悉愈,满六十日,终身不复发,久服益善。有痔病十八年,肛出长三寸,服此方即愈。亦疗脱肛。有人热可除羊髓,以赤蜜代。(《集验》、《备急》、《千金》同。)

《集验》疗五痔,有气痔,温寒湿劳即发,蛇蜕皮主之;牡痔,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颇见外,妨于更衣,鳖甲主之;牝痔,从孔中起外肿,五六日自溃出脓血,猬皮主之;肠痔,更衣挺出,久乃缩,牡猪左悬蹄甲主之;脉痔,更衣出清血,蜂房主之方。

上所主药,皆下筛,等份,随病倍其所主药为三分,旦早以井花水服方寸匕。病甚者,旦暮服之,亦可至四五服。惟得食干白肉。病瘥之后,百日乃近房室。又用药内下部,有疮内中,无内孔中。(《千金》、《删繁》、文仲同。)

又方

野葛(末)

上一味,以刀圭内药中服,五日知,二十日瘥,三十日愈。(徐安用之良。《千金》同。)

又方

煮槐根洗之。又煮桃根洗之。(《千金》、《备急》同。并出第九卷中。)

《删繁》疗五痔,桃叶蒸痔方。

桃叶(一斛) 细糠 胡麻(各一斗,熬)

上三味,合为一家蒸之,取细糠熟为度,内小口瓮中,将肛门坐,桃叶气熏入肛门,虫出当死。(出第十七卷中。)

《千金》疗五痔方。

猬皮(三指大,切) 熏黄(如枣大) 熟艾(一握)

上三味,穿地作坑,调和,取便熏之,取口中熏黄烟气出为佳,火气稍尽即停,三日将息,更熏之,三度永瘥。勿犯风冷,羹綶臛将补。慎鸡、猪、鱼、生冷。

又方

桑耳

上一味,作羹,空腹下饭饱食之,三日食之。待孔卒痛如鸟啄,取大豆、小豆各一升合捣,作两囊中蒸之,及热更互坐之,即瘥。(并出第二十四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