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诸身热论

凡小儿有病,皆须身热,其证不一,今条而具之。

小儿于某时间发热,过时即退,至来日依时发热(昼夜同),此为潮热,欲发惊也。

小儿身热,但一向壮热不已者,此为壮热,甚则发惊也。

小儿身热,但温而不甚壮热,此为温热。

小儿身热,口中气热,叫哭无时,呵欠顿闷,面目青色,此为风热,甚亦发惊。

小儿身热,饮水悸惕,手足摇动,上视弄舌,印内青筋见,掌中赤,怕物生涎,此为惊热。

小儿身热,面赤时久不退,睡觉颠叫,气急发渴,胸高热壅,此为积热,与壮热相似,但胸高涎壅为异,乃脏腑积蕴热毒,三焦膈脘壅滞也。又摇头顶硬者,亦三焦膈脘壅也。以上皆甚则发搐。(治在惊痫门中。)

小儿身体发热,气促鼻塞,清涕嚏喷,寒毛立,眼泪出,或出痰水,此为伤寒。(治在伤寒门中。)

小儿身热,时发时退,退但肚热,或夜发熟,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粪酸臭异常,此为食伤。(治在伤食门中。)

小儿夜发热,晓即如故,多涎喜睡,此肺虚发热也。此与食伤夜发热相似,须要识之,况二证余候各皆不同。食伤者可下,肺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失津液,发渴引饮。昔钱乙治朱监簿子五岁,夜发热,晓即如故,众医作热,以凉药解之不愈,其候多涎喜睡,又以药下其涎,病益甚,至五六日,大引饮,请乙治之,乙曰不可下,乃取白术散煎汤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饮多不作泻否?乙曰:无生水不能作泻,纵痢亦不足怪,但不可下耳。朱又曰:先治何病?乙曰:止泻治痰,退热清神,皆此药也。服尽,又作两次与服,其子不渴无痰,又投阿胶散二服而安。是此证也,钱乙方本集载之,小儿每早食后发热,至夜则凉,此为血热。(治方在后。)

小儿身热,形瘦多渴,饮食不为肌肉,此为疳热。(治在疳门中。)

小儿血气旺盛,发渴引饮,大便黄坚,小便赤少,四肢身体翕然而热,此为胃实热也。(治宜下之。)

小儿身热微惊,耳冷䯌冷,上唇头有白泡起,如鱼目珠子,或汗或不汗,此为变蒸。(治在变蒸门中。)

小儿身热,昏睡惊悸,喜嚏喷,耳尻冷,此为疮疹候。(治在疮疹门中。)此与食伤变蒸相似,伤寒耳尻皆热,变蒸唇上有白疣泡珠子为异。

小儿身热者,更有内外,在内者多饮水得之,在外者多因风寒得之。钱氏有云:小儿身热饮水者热在内,身热不饮水者热在外。此大概之验也。在内者宜下之,在外者宜散之。若小儿积蕴内外,感伤表里,浑身俱热,颊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黄少者,先以四顺清凉饮子,利动脏腑,热即退矣。既而复热者,是里热已解,而表热未除,复以惺惺散,或红绵散加麻黄,微发其汗,表热乃去。既去又复发热者,世医尽不能晓,再下再表,皆为不可,误伤多矣。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所以再发热也,但以六神散和其胃气,则收阳归内,身便凉矣。

阎孝忠论小儿壮热,伤风温疫,伤寒风热,疮疹伤食,率皆相似,未能辨认之间,但与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服之,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者,则大便酸臭,乳不化,畏食或吐,宜与微下之。

孙真人论小儿内外气盛,眠时小惊,或微觉伤风伤食,又虑变蒸身热者,但以紫圆(方已在前变蒸门中),或龙胆汤为治,此二药无所不疗,虽微利动,以减盛气,亦不虚人,小儿粪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也,宜服龙胆汤,若粪白而酸臭者,此挟寒不消也,宜服紫圆,但少与,令内俏,甚者小增,令微稀溏,皆须节乳哺一两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则病易复,复则复下,伤其胃气,令腹胀满,若至再三下之,则过伤矣。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