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经曰:胆者,担也。犹人之正直无私,有力量,善能担当者也。
《卮言》曰:胆者,澹也。清净之府,无所受输,淡淡然者也。
华元化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
又曰:主藏而不泻。
《难经》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水色金精,无出入窍,不同六腑传化,而为清净之腑,受水之气,与坎同位。悲则泪出者,水得火而煎,阴必从阳也。
又曰:足少阳胆经。
又曰:是经多血少气。
又早:子时气血注于胆。
《黄庭经》:人身神名曰胆神。龙曜字威明。
经曰:胆为怒。(肝胆之病,实则为怒。)
《脉诀》曰: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由是内藏精而不泄,外视物而得明,为清净之府,能通眼目。
经曰:胆主决断。
《入门》曰:胆生于金,金主武,故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禀刚正果断,直而无疑无私者,胆之气正也。
《灵枢》曰:目下裹大,其胆乃横。
又曰: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纹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经曰: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
子和曰:面青脱色,胆受怖也。
经曰:胆为青肠。
又曰:清净之腑,有入而无出。
又曰:候在足少阳之本末,其脉陷下者,灸之;其寒热刺阳陵泉;善呕苦汁,长挞,心淡淡善悲,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溢则口苦,逆则呕苦汁,刺三里以下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
又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又曰:脾胃气虚,不能饮食,由胆气不升。所以东垣有用升麻、柴胡,左迁少阳甲胆之气。
又曰:胃移热于胆,则为食。
又曰:勇士则胆满而傍;怯士则胆不满而纵。
又曰: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
又曰:所生病者,头角颔痛,目锐眦病,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到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胆引经药歌:
子胆柴胡半夏宜,草龙胆剂更为奇,柴胡又走青皮下,向道功多不必疑。
《灵枢》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有苦汁,心中淡淡,恐如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又曰:手厥阴之脉,是动则心中淡淡,大动。
经曰:胆虚则恐畏不能独卧,胆实则怒。
又曰:胆实则怒而勇敢,胆虚则善恐而不敢也。
《入门》曰:胆虚则不眠,胆实则多睡。
又曰:痛闷,左边五肋之中血瘀,生瘿马刀。
又曰:胆候咽门,故热壅则生疮肿痛。
又曰:胆病多寒热。
又曰:胆虚宜仁熟散,胆实宜半夏汤。
又曰:小柴胡汤治寒热住来,乃少阳经主药也。水煎,澄清温服,则能入胆。
《灵枢》曰:胆为足少阳,其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罘(音轻,直视如惊貌。)绝系,绝系者一日半死矣。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脉经》曰: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又曰: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口苦嗌干为胆水。
补:木通、龙胆草。
泻:柴胡、青皮。
温:半夏、川芎、生姜、陈皮。
凉:黄连、竹茹。
引经报使:柴胡本经,川芎上行,青皮下行。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