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放射诊断学

三、头颅异常表现

(一)颅内压增加(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颅骨为一坚硬外壳,容量有限。某些颅内疾病,例如脑瘤或脑积水,使颅内容物增多,则压力增高,进而引起一系列颅骨的改变。一般持续3~6个月即可出现X线变化,主要表现如下(图2-22、23):

图2-22 颅内高压所致蝶鞍改变

图2-23 儿童颅内高压所致颅缝分离

1.冠状缝 2. 人字缝

1.蝶鞍改变是成年患者颅内压增加的重要表现。早期改变为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密度减低和轮廓模糊。进一步发展可见鞍底因骨质吸收而密度减低和轮廓模糊。鞍内病变可使蝶鞍增大,前后径及深径都增加,与颅内压增加引起的蝶鞍改变不同。

2.颅缝分离是儿童患者颅内压增加的重要表现。由于儿童的颅缝尚未骨化,所以当颅内压增加时即可分离。

3.颅骨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及加深,这是颅骨受压吸收的表现。

(二)颅内占位性病变(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1.平片表现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及血肿等,可依它们占据的位置、大小、发展速度及内部结构(如钙化)不同,出现多样化X线表现。

(1)颅内压增加征象:无论那一种占位性病变都会使颅内压力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常以蝶鞍变化出现较早,其变化如上述。

(2)肿瘤钙化:颅内肿瘤因坏死、出血、较易发生钙化,囊壁及血管也可发生部分钙化。钙化不能表示肿瘤的大小,因不是瘤块整体钙化,故多数只能表示肿瘤的所在部位,例如颅咽管瘤(图2-24)。

图2-24 侧位片显示鞍上颅咽管瘤钙化及颅缝增宽

(3)局限性骨质改变:邻近颅骨的肿瘤可引起骨质增生,骨板变薄或骨质破坏。常见于大脑凸面脑膜瘤和胶质瘤。根据骨质改变可进行定位诊断(图2-25)。

(4)血管压迹改变:由于肿瘤的血液供给丰富,可见局部血管压迹增多和增粗,常见于脑膜瘤(图2- 25)。

(5)生理性钙化移位:松果体位于中线,其钙化可被一侧占位性病变推向健侧。

图章-25 右顶叶矢旁部脑膜瘤,右侧位

右顶骨后上部颅内板增生,有一条增宽血管自脑膜中动脉前 枝分出引向骨增生区域。蝶鞍显示鞍外肿瘤之典型征象:鞍背后床突消失,鞍底骨萎缩。

2.脑室造影改变

(1)凡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肿瘤,常使脑室系统中线结构(透明中隔,三脑室及导水管)向对侧移位。对侧侧脑室扩大。根据肿瘤所在部位,患侧侧脑室可发生不同形式的压缩变窄和移位,甚至完全闭塞。贴近脑室的肿瘤早期即可使脑室发生局部受压变形(图2-26,27)。

图2-26 大脑各区占位透明隔和第三脑室移位关系

(2)第三脑室、中脑及松果体肿瘤的主要改变为两侧脑室发生对称性扩大,移位不显著,同时有全部或部分第三脑室狭窄变形。

(3)后颅凹肿瘤除使两侧脑室对称性扩大外,第三脑室也扩大,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可发生移位、变形或闭塞等。

必须指出,个别颅内肿瘤病例,气脑造影可示脑室正常,无移位或变形,系大脑广泛浸润型脑胶质瘤。

3.脑血管造影改变

(1)颅内肿瘤在脑血管造影上的主要改变有二:一是血管移位,另一是病理血管及肿瘤的血循环。故脑血管造影,不仅能籍以确定肿瘤位置,还可为确定肿瘤的性质提供线索(图2-28、29)。

图2-27 大脑半球各区占位病变脑室变形

图2-28 左额叶脑膜瘤

侧位示大脑中动脉稍向后下移位,在额叶下部有瘤血管影。前后位示大脑前动脉明显向右侧呈弧形弯曲,大脑前动脉与中动脉形成“O”字形征。

颅内肿瘤推挤邻近的脑和血管,使血管发生移位、靠拢或分开、牵直或迂曲,因而可根据其改变情况进行定位。例如在正位片上,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说明该侧大脑半球有肿瘤。在脑血管造影正位片上,因占位性病变位置不同,引起大脑前动脉侧移位的形态亦异。可出现一些特殊X线征象,有助于定位。例如大脑镰征(falx sign):当占位性病变位于额叶后部或顶部矢状窦旁或大脑凸面偏上时,大脑前动脉的远段因大脑镰的阻挡而无移位或轻度向键侧移位,其近段于大脑镰游离缘平面则向健侧急剧转折,形如钩状,称为大脑镰征阳性。如占位性病变位于大脑镰或其旁侧,大脑前动脉近、远段同时向健侧呈圆弧形移位,无钩形,称为大脑镰征阴性。额极征(Frontopolar sign)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如于额极或胼缘动脉分支处屈曲成角,指向患侧,称为额极征阳性。这是由于额极或胼缘动脉的牵拉作用所致,多见于顶颞部较大占位性病变。若额极或胼缘动脉失去牵拉作用,额极或胼缘动脉可与大脑前动脉一起移向健侧,分支处呈十分光滑的弧形,称为额极征阴性,多见于额叶前部占位性病变。又如在侧位片上,胼周动脉及胼缘动脉下移、牵直,说明肿瘤在额叶或顶叶矢旁区:大脑中动脉侧裂段上移,分支集拢,说明肿瘤在颞区,若该段下移,则说明肿瘤在额叶或顶叶。大脑中动脉侧裂段上移,分去集拢,说明肿瘤在颞区,若该段下移,则说明肿瘤在额叶或顶叶。

根据肿瘤血管的形态、分布范围、循环速度和动脉的来源等,可以判断肿瘤的性质。如脑膜瘤可见供养动脉来自该侧颈外动脉,肿瘤内动脉呈放射状或栅栏状排列,持续显影时间较长;恶性胶质瘤的肿瘤内循环常表现为排列杂乱、粗细不等的血管,可见引流静脉早期显影等。

(2)颅内血肿属占位性病变。脑血管造影表现以血管移位为主,常见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脑外血肿除发现有血管移位外,还可见脑表面的血管与颅骨内板间有无血管区出现(图2-30)。脑内血肿的造影表现与脑瘤的占位效应相似。

图2-30 额顶叶慢性硬膜下血肿前后位

图示大脑前动脉向健侧移位,大脑中动脉的未梢枝向内移位,额顶叶外上部显示无血管区。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