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述

胎证

【梦生】

小儿初生,不能发声,谓之梦生,多不知救,深为可悯!勿断脐带,用火炙其胞衣,使暖气入儿腹,更以热汤蒸洗脐带,取猫一只,以布袋裹其头足,拿住猫头,向儿耳边,以口啮猫耳,猫叫一声,儿即醒而开声。○又有因产难,或冒风寒生下,儿气欲绝,不能啼者,亦以前法。更令父母以口气呵而接之。(陈飞霞)

【不啼】

小儿初生气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急以棉絮包抱怀中,未可便断脐带,将胞衣置炉中烧之,仍捻大纸条,蘸油点火,于脐带下熏之,盖脐带连儿,熏时则火气由脐入腹,更以热醋汤,荡洗脐带,须臾气回啼哭,方可断脐。○儿生不啼哭,不吞乳,奄奄如死者,急看喉间,悬壅、上腭有小泡,用指摘破,以帛拭去恶血,即能出声吞乳。(《三因方》)

【不乳】

不乳,谓初出胞胎,不吮乳也。其故有二,不可不辨:儿生,腹中脐粪未下,能令小儿腹满气短,呕吐不乳,当用一捻金治之。若因母过食寒凉,胎受其气,儿必腹痛多啼,面色青白,宜匀气散主之;若四肢厥逆者,理中汤主之。(《医宗金鉴》)

【眼不开】

儿生眼闭呻吟者,因受胎热所致。宜用天竺黄散,并与母吃,复以竹筒煎汤洗眼。或以熊胆化水洗眼,一日七次。(《证治准绳》)

【不小便】

儿生不尿者,因在胎时,母恣食啖,热毒之气,流入胎中,是以生而脐腹肿胀,小便不出。如脐四旁有青黑色及口撮者,即不可救;如未有青黑色,但不饮乳者,宜服葱乳汤,贴豆豉膏。(《证治准绳》)

【不大便】

俗名锁肚。由胎中受热,热毒壅盛,结于肛门,闭而不通。急令妇人漱口,吮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凡四、五次。以轻粉半钱,蜜少许,温水化开,时时服之,以通为度。如更不通,即是肛门内合,当以物通之。急以金玉簪尖,看其的处,刺穿作孔,以苏合香丸作挺,纳入孔中,粪出为快。若肚腹膨胀,不乳呻吟,一七,难望生也。(《证治准绳》)

【噤风】

初生儿须防三病:一撮口;二着噤;三脐风。皆急病也,着噤尤甚,过一腊方免。其候:牙关紧急,吃乳不稳,啼声渐小,口吐涎沫。急看儿上腭,有点子,先以指甲轻轻掐破,次服定命散、辰砂全蝎散;如口噤不开,服药不效者,用生南星去皮脐研末,龙脑少许,合和,用指蘸生姜汁,于大牙根上擦之,立开。凡脐风、撮口、噤风,三者虽异,其受病之原则一也。大抵里气郁结,壅闭不通,并宜煎豆豉汁与吃,取下胎毒。(《圣惠方》)

【撮口】

外证舌强唇青,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四肢冷者,不可救疗,其或肚胀青筋,吊卵引痛,此皆肠胃郁结不通所致,治贵疏利,宜辰砂膏。初生七日后乃免。(李仲南)

婴儿胎气挟热,亦因母有邪热传染,或生下洗浴当风,致令啼声不出,乳哺艰难,名曰撮口。病在七日之内尤甚,急风散主之。(张涣)

小儿口频撮者,气不和也。盖唇应乎脾,气出于肺,脾虚不能生肺,故口频撮。异功散补脾生肺为良。(陈飞霞)

初生小儿,鹅口、撮噤,并是出胎客风着颅、脐所致。以小艾灸三壮,及烙之,愈。(《颅囱经》)

【脐风】

脐风者,谓断脐之后,被水湿风冷所乘,侵于脐中,流入心脾,遂令腹胀脐肿,身体重着,肢强,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搐。若脐边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热在胸膛,伸缩努气,亦令脐肿。治宜龙胆汤主之。(孙思邈)

此证受病之原,皆缘胎毒。大概里气壅滞,总宜取下胎毒为好,不可因循。古方天麻丸、定命丹、朱银丸,可量与之,虽危多活。每见脐风、撮口,七日内见之,百难一生。(《赤水元珠》)

此证宜先用控痰散吐风痰,次用益脾散和脾,再用辰砂膏利惊。若手足挛拳、口噤不开者,不治。(《类萃》)

儿初生一七日内,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效。有一妙法,看儿龈上,有小泡如粟米状,以温水蘸绵裹指,轻轻擦破,不药神效。(《三因方》)

古人之论脐风,皆谓由于水湿风冷所致。予则以为古论犹未尽也。盖脐风有内、外二因,有可治、不可治之别。外因者,风湿所伤;内因者,禀赋之真阳不足也。凡男子之命阳不足者,生子必有脐风。其外因者,病发于二、三、四、五日之间,病生于六腑,故可治;内因者,必发于六、七日之间,病生于五脏,故不可治。但看小儿,不时喷嚏,更多啼哭,吮乳口松,是真候也。(飞霞)

【垂痈】

小儿出胎六七日,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者,名曰垂痈。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大,刺令去血。消息一日,未消者,又刺之,三刺自消。有着舌下者,名重舌;着上腭者,名重腭;着齿龈上者,名重龈。皆刺去血,刺后,盐汤洗拭,用如圣散,或一字散糁刷。(《千金方》)

【舌证】

微露即收,名弄舌;伸长收缓,名吐舌。弄舌者,脾脏有热,致令舌络牵紧,时时伸出,用泻黄散。或饮水者,脾胃虚而津液少也;兼面黄肌瘦,五心烦热者,疳也,用胡连丸。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小儿直诀》)

舌肿硬粗大满口,名木舌,由风热盛也。不急治,则塞杀人,宜服泻黄散、玉露饮,以消黄散擦之。有小舌附于舌下,名重舌,以蒲黄敷之,内服当归连翘汤。盖舌者心之苗,心热则生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涌,脾闭则白苔如雪。总宜凉散上焦及心、肝、脾三经邪热为主。(初虞世)

【鹅口】

儿初生,口里白屑满舌,如鹅之口,故名。由在胎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治用井花水拭之,黄丹煅,出火气,糁之。不效,煮栗荴汁,以绵缠指拭之。○《简要》:用牙硝细研,于舌上糁之,日三、五度。○《秘录》:用桑皮汁和腻粉敷之。(《证治准绳》)

【脐湿脐疮脐突】

婴儿脐中肿湿,经久不瘥,若至百日,即危。宜急治之,用枯矾、龙骨,等分为末,入麝少许,揩拭脐干。糁药时,切须避风。(滑伯仁)

绛帛灰敷脐中。○干蛤蟆、牡蛎各一枚,烧灰研敷。○破屋上烂草为末,频糁,效。(《证治准绳》)

浴儿水入脐中,或尿湿绷袍,致脐肿烂成疮。或解脱,风袭经络,则成风痫。若脐肿不干,久则发搐。(《巢氏病原》)

脐突,因儿初生洗浴,系脐不紧,秽水浸入,旬日外,脐忽光浮如吹,治宜白芍药汤加苡仁,另用外消散涂贴,自平。(曾氏)

【胎惊】

胎惊者,其候月内壮热,翻眼握拳,噤口咬牙,身腰强直,涎潮呕吐,搐掣惊啼,腮缩囟开,或颊赤,或面青眼合。凡胎风眼合,不可误作慢惊而用温药。先宜解散风邪,利惊化痰。(王肯堂)

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两、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死。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钱仲阳)

月里生惊,取猪乳研辰砂、牛黄各少许,调拭口中,神效。(田氏)

如无猪乳,以活蚌剖开,取水数匙,服之即效。

【胎痫】

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母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汨,致伤胎气,儿生百日内有者是也。发时,气逆痰作,目上视,身反张,啼声不出。先用参苏饮和解,次以不惊丹或琥珀抱龙丸间投。轻者可愈,重者难全。(曾氏)

【胎热】

胎热者,因母孕时食热物过多,令儿生下身热面赤,口中气热,焦啼燥渴,或二便不通,以木通散煎与母服,使入于乳,儿饮渐解。勿求速效,以凉药攻之,致呕吐而成大患,慎之。(《寿世保元》)

【胎寒】

胎寒者,乳母孕时受寒,生下再感外邪,令儿面白肢冷,大便青黑,口冷腹痛,身起寒栗等证,宜当归散治之。(《寿世保元》)

【胎肥】

胎肥者,生下肌肉肥厚,遍身血色红,满月后,渐渐羸瘦,目白睛红,五心烦热,大便难,时时生涎,宜浴体法。(《证治准绳》)

【胎怯】

胎怯者,生下面无精光,肌薄便白,身无血色,哽气多哕,目无神采,亦宜浴体法。(《证治准绳》)

【胎黄】

胎黄者,因乳母受热而传于胎,儿生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宜地黄汤主之。(《寿世保元》)

【胎赤】

胎赤者,因孕妇过食辛热之物,以致毒热凝结,蕴于胞中,遂令小儿生下头面肢体赤若丹涂,故名胎赤。当以清热解毒汤主之;热盛便秘者,蒋氏化毒丹主之。(《医宗金鉴》)

【无皮】

婴儿生下无皮,其证有二:或因父母素有杨梅结毒,传染胞胎,故生下或上半身赤烂,或下半身赤烂,甚至色带紫黑;又有因月分未足,生育太早,遍体浸渍,红嫩而光。二证俱属恶候。遗毒者,内服换肌消毒散;外用清凉膏或鹅黄散敷之。胎元不足者,内服当归饮;外用稻米粉扑之。(《医宗金鉴》)

小儿初生,其身有如汤泡火伤者,此皆产母过食膏粱所致也。母服清胃散,儿亦饮数匙。有身无皮肤而不焮赤者,由产母脾气不足也,宜用粳米粉敷之;若焮赤发热者,由产母胃中火盛也,宜用石膏粉敷之。经云: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知病在脾肺也。(《证治准绳》)

【赤游风】

小儿赤游风证,多由胎中毒热而成,或生后过于温暖,毒热蒸发于外,以至皮肤赤热而肿,色若丹涂,游走不定,行于遍身,故名曰赤游风。多发于头面四肢之间,若内归心腹,则不治,法当服犀角解毒饮;如不愈,继以蓝叶散。外用砭法,刺出毒血。毒甚者,敷以神功散;毒轻者,不用敷药。在百日内者,小儿忌砭血,以其肌肉难任也。须用猪肉贴法,或以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涂之,甚效。(《医宗金鉴》)

【附方】

一捻金

大黄 人参 黑丑 白丑 槟榔(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少许,蜜水调服。

匀气散

陈皮 桔梗(各一钱) 炮姜 砂仁 炙甘草(各五分) 木香(三分)

共为细末,每五分,红枣汤调服。

天竺黄散

治惊热、重舌、口疮、赤眼等证。

天竺黄 郁金 甘草 牙硝(各半两) 朱砂(一分) 蝉蜕(十四个) 麝香(少许)

共为细末,每服半钱,蜜汤调下。

葱乳汤

治初生不尿。

葱白三、四寸,四破之,以乳汁半盏煎灌。

豆豉膏

黑豆(一勺) 田螺(十九个) 葱(一大把)

上捣烂,芭蕉汁调,贴脐下。

定命散

治初生口噤不乳。

蝉蜕(二十七枚) 全蝎(二十七个)

上为细末,入轻粉少许,和研,乳汁调服一字。

辰砂全蝎散

治初生口噤。

辰砂(半钱) 全蝎(二十个) 硼砂 龙脑 麝香(各一字)

上为细末,乳母唾调,涂唇里齿上,或猪乳调少许,入口内。

辰砂膏

辰砂(三钱) 硼砂 牙硝(各一钱) 元明粉(二钱) 珍珠(一钱) 麝香(一字)

上为细末,用厚油纸包封,自然成膏。每一豆许,薄荷汤下。月内婴儿,用乳汁调涂奶上,令吮下。

急风散

蛇蜕皮 钩藤 蝎梢 朱砂(各一分) 麝香 牛黄(各半钱)

上味研为细末。每一字,取竹沥同乳汁调下。

龙胆汤

治胎惊、脐风、撮口、壮热。

龙胆草 钩藤 柴胡 黄芩 桔梗 赤芍 茯苓 甘草(各五钱) 蜣螂 大黄(各一分)

合研细末,枣汤调服少许。

天麻丸

利惊下痰,吊肠、锁肚、撮口通用。

天麻 白附子 牙硝 全蝎 五灵脂(各一钱) 南星(二钱) 轻粉(五分) 巴霜(二钱半)

糊丸,麻子大。每十丸,薄荷汤化下。

朱银丸

治胎风,壮热痰盛,眼翻口噤,取下胎毒。

朱砂 水银(蒸枣研泥) 全蝎 南星(各一钱) 白附子(钱半) 天浆子 芦荟 牛黄(各五钱) 铅霜(五分) 僵蚕(七个) 冰片(一字) 麝香(少许)

蜜丸。

控痰散

蝎尾 铜青(各半钱) 朱砂(一钱) 腻粉(一字)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每一字,腊茶调下。

如圣散

铅粉 牛黄(各一钱) 朱砂 太阴元精(各二钱半) 龙脑(五分)

前四味研细,再入龙脑和匀。每用一字,糁儿口中。

一字散

朱砂 硼砂(各钱半) 龙脑 朴硝(各一字)

上为细末,蜜调少许,鹅翎蘸刷口内。

胡连丸

治热疳。

胡黄连 黄连(各五钱) 朱砂 芦荟 麝香(各二钱)

前三味为末,填入猪胆内,线扎,悬挂铫中,水煮数沸,取出,研入芦荟、麝香,饭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

当归连翘汤

当归 连翘 白芷(各三钱) 大黄 甘草(各一钱)

水煎,食后服。

玉露饮

寒水石(五钱) 石膏(六钱) 生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每三、五分及一钱,食后温汤调服。

白芍汤

白芍(一两半) 泽泻(七钱半) 炙甘草(二钱) 上肉桂(一钱半)

上味㕮咀,每二钱,水煎,空心温服。

外消散

治初生脐突。

大黄 牡蛎(各半两) 朴硝(二钱)

前二味剉末,入朴硝同杵匀;取大田螺一枚,水半碗,活一宿;抄药末一钱,用螺水调涂肿处,即消。其螺放之,勿害。

不惊丹

治因惊气逆作搐,常服疏风顺气,自不作惊。

茯神(五钱) 蝎梢(五十尾) 南星 淡豉(各五钱) 枳壳(一两) 芜荑(二钱)

前五味为末,再同芜荑杵匀,醋煮,糯米粉糊丸,粟谷大。周岁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琥珀抱龙丸

抱龙之义:抱者,保也;龙者,肝也。肝应东方青龙,肝为母,心为子,母安则子安。心藏神,肝藏魂,神魂既定,惊从何生?其药性平,不僭不燥,祛风化痰,镇心解热,小儿惊痫诸证宜之。

琥珀(二钱) 胆星(一两六钱) 僵蚕(二钱) 雄黄(三钱) 天竺黄(五钱) 辰砂 人参 茯苓(各二钱) 钩藤(一两五钱) 牛黄(五分) 麝香(一钱)

上为细末,用甘草八两,熬膏为丸,每丸重五分,金箔为衣,外用黄蜡包之。

木通散

治小儿膈热腑闭,诸疮丹毒,母子同服。

木通 煨大黄 生甘草 赤茯苓(各一钱) 羌活 山栀子(各二钱)

上剉碎,每用二钱,入苏叶些少,水煎,不拘时服。

当归散

当归 黄芪 桂心 细辛 龙骨 白芍(各二钱)

上为末,每一字,乳汁调下,日三服。

浴体法

治胎肥、胎热、胎怯。

天麻(二钱) 蝎尾 朱砂(各五分) 乌梢蛇肉(酒浸,焙,为末) 白矾 青黛(各三钱) 麝香(一字)

上研匀,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并叶五、七个,同煎至十沸,温热浴之,勿浴背。

生地黄汤

治小儿生下胎黄。

生地黄 赤芍 当归 川芎 天花粉 猪苓 赤苓 泽泻 生甘草 茵陈蒿

引用灯心,水煎,食前服。

清热解毒汤

生地 黄连 连翘 赤芍 金银花 木通 生甘草 薄荷叶

引用灯心,水煎服。

蒋氏化毒丹

犀角 黄连 桔梗 薄荷叶 生大黄 生甘草 元参(各一两) 青黛(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六分。每一丸,灯心汤化服。

换肌消毒散

生地黄 当归 川芎 皂角刺 赤芍药 连翘 甘草 白芷 苦参 白鲜皮 防风 金银花 土茯苓

引用灯心,水煎服。

清凉膏

石灰(四两,未经水湿成块者)

用水泡之,没指半许,露一宿,面上有浮起如云片者,轻轻取之,微带清水,视其多寡,对小磨香油亦如之,以顺搅成膏为度。用鸡翎擦之,自愈。

鹅黄散

黄柏 石膏(各等分)

共研为细末,扑之。湿则干扑,干则用猪胆调擦。

当归饮

当归 生地黄 白芍 川芎 白鲜皮 甘草 人参 黄芪 何首乌 白蒺藜

水煎服。

犀角解毒饮

犀角 黄连 防风 荆芥 生甘草 生地黄 赤芍 连翘 牛蒡子 金银花

引用灯心,水煎服。

蓝叶散

蓝叶(五钱) 黄芩 大黄 柴胡 犀角屑 栀子(各二钱) 升麻 石膏 生甘草(各一钱)

上为粗末,每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去滓,兑竹沥一酒杯,煎三、两沸,放温,量儿大小用之。气怯弱者,可去大黄。

砭血法

治丹毒。

口吮毒血,各聚一处。用细瓷器击碎,取锋芒者,将筷头劈开夹住,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筷梢,令瓷芒对聚血处。再用筷一根,频击,刺出毒血。砭后,毒甚者,以神功散敷之;毒轻者,不可用,恐皮肤既破,草乌能作痛也。如患在头者,不用砭法,只宜卧针,倒挑患处,出毒血则愈。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