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按前篇悉言伤寒,此篇名刺热者,盖即所以治伤寒也,但前篇分伤寒之六经,此篇详伤寒之五脏,正彼此相为发明耳。
小便先黄 志云:先者,谓先有此内因之热,而先见此证也,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黄。倪朱龙曰:先者,谓先有此内热之证,未与外热交争也。简按:据下文四脏之例,先字当在小便上。评热病论云: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
腹痛多卧 吴云:肝脉抵小腹,故腹痛,肝主筋,筋痿故多卧。高云:腹,小腹也,木气不达,故多卧。
不得安卧 高云:卧则血归于肝,肝病而血不归也。
大汗 吴云:汗则阴阳和而愈矣。志云:正胜邪而外出也。
气逆 吴云:逆,为邪胜脏。志云:热淫而反内逆也,阴在内,阳在外,热争者,阴阳交争于外内之间,阴出于外者生,阴阳并逆于内者死,故曰重逆。
员员 《甲乙》:作贡贡。马云:靡定也。张同。吴云:小痛貌。志云:周转也。《通雅》云:头痛员员,正谓作晕,故今人言头悬。简按:考文义,志注近是。
冲头也 《甲乙》:头下,有痛字。
善呕 吴云:心火炎上,故善呕。
颜青 吴云:脾病而肝乘之,故见青色。简按:《灵·五色篇》曰:庭者,颜也。王注下文云:颜,额也。《方言》云:东齐谓之颡,汝颖淮泗之间,谓之颜。
腰痛 张云:腰者,肾之府,热争于脾,则土邪乘肾,必注于腰,故为腰痛。
淅然 《甲乙》:作凄凄然。熊音:淅,音昔,寒惊貌。高云:淅然,如水洒身之意。简按:淅,《广韵》:淅米也,洒水之义,正取于此。
身热 志云:外感曰发热,从内而外,曰身热。简按:此说无明证。
走胸膺背 简按:王注腹中论云:膺,胸旁也,颈,项前也,胸,膺间也。张亦云:膺,胸之两旁高处也。而《说文》云:膺,胸也。考《史·赵世家》云:大膺大胸,修下而冯,知是胸膺有别,《说文》疏矣。
出血如大豆立已 高,移此七字于下文肾热病云云刺足少阴太阳之下,而云:此七字,旧本在刺手太阴阳明下,今改正于此。注云:承上文诸刺而言,若出针之时,出血如大豆,则邪热去,而经脉和,其病当立已。简按:余脏热病,不言出血,独于肺热病而言之,实为可疑,高说近是。
苦渴 吴云:肾者水脏,当火炎水干之时,故口渴而数饮。
项痛而强寒且痠 高云:邪正相持而热争,争于上,则项痛而强,争于下,则䯒寒者痠,足下热。
不欲言 吴云:肾主吸,入肾病则吸微,故令不欲言也。志云:不欲言者,肾为生气之原也。高云:热争于中,则不欲言。
澹澹然 简按:《说文》:澹,水摇也。王注不定,义同。马云:无意味。张云:精神短少。非是。《甲乙》无此三字。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甲乙》:汗上,有当字,出,作甚。高云:此衍文也。下文云: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误重于此。简按:今从高说,而存下文。
颜先赤 高云:心火居上,故心热病者,颜先赤。五色篇云:庭者,颜也,庭,犹额也。
三周 张云:反,谓泻虚补实也,病而反治,其病必甚,其愈反迟,三周者,谓三遇所胜之日而后已。高云:三周,三日也。简按:考王注,凡六刻,盖二刻一周,故为六刻,此甚速,当从张注。
以饮之寒水 《甲乙》:以,作先。
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吴云:不言孔穴,而混言其经者,取穴不泥于一,但在其经,酌之可也,汗出止者,经气和也。张云:按寒热病篇曰:足阳明可汗出。当是内庭陷谷二穴。
身重骨痛耳聋好瞑 张云:肾主骨,在窍为耳,热邪居之,故为身重骨痛耳聋,热伤真阴,则志气昏倦,故好瞑。仲景曰:少阴之为病,但欲寐也。(《新校正》引灵枢经,见热病篇。)
眩冒 吴云:目前黑谓之眩,目如蒙谓之冒,少阴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少阴热,故令眩冒。简按:海论云:髓海不足,眩冒目无所见。王注玉机真脏论云:眩,谓目眩视如转也,冒,谓冒闷也。志云:按以上三节,用十六先字,盖言有先于内者有先于外者,皆当先治之。
胸胁满 缪刺论云:邪客于足少阴之络,胸胁支满。
刺足少阴少阳 高云:眩冒而热,乃少阴肾精不升,热病之起于少阴也,胸胁满,乃少阳经脉不和,热病之起于少阳也,少阴为阴枢,少阳为阳枢,枢转有乖而病热,故并刺之。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 张:脉下句,注云:此下言两感之脉色死期也,荣,发见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太阳之筋,下结于頄,故太阳热病者,赤色当荣于颧骨。吴云:荣,华采之称,赤色是也。简按:热病篇云: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杨氏骨热病连读,恐非,当从王义。
荣未交 吴:荣,作营,注云:营,阴血也,以其营守于中,如军之中营也。张云:与上节之荣不同,盖指营卫为言,谓邪犹在卫,未交于营,其气不深,故曰:今且得汗。简按:荣,即上文荣颧骨之荣,交,《甲乙》作夭,下文同,今从之。
与厥阴脉争见 吴云:伤寒例云: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争见者,谓表见阳热之色,里见厥阴之脉,法曰:阳病见阴脉者死,故死期不过三日。张云:六经热病之序,其始太阳,其终厥阴,今终始争见,则六经两感俱传遍,故当三日而死,证之下文,义尤明显。简按:弦,少阳之脉,王为厥阴之脉,可疑。
其热病 此三字,《甲乙》,作热气二字。
少阳之脉色也 简按:马据《新校正》,为衍文,今从之。
与少阴脉争见 《甲乙》作手少阴。简按:热病无言手经者,是误。
死期不过三日 《甲乙》作其死不过三日。简按:《新校正》:为王氏所足成。非也。张云:如上文言太阳厥阴争见者,太阳为传表之始,厥阴为传里之终,自始而终也,此以少阳少阴争见者,少阳为传表之终,少阴为传里之始,自终而始也,言始言终,则六经无不遍矣,故不必言阳明太阴之争见也。简按:此说恐是傅会,阳明太阴之争见,无不必言之理,必为阙文。
热病气穴 志云:此言刺未病者,当取之气穴也,气穴者,泻五脏气分之热。高云:热病气穴,犹言热病刺法。马云:三椎下间名身柱,四椎下间无穴,五椎下间名神道,六椎下间名灵台,七椎下间名至阳。张云:三椎下者,魄户也,四椎下旁,膏肓也,五椎下旁,神堂也,六椎下旁,譩譆也,七椎下旁,膈关也。简按:张添一旁字,不可从,气穴,即孔穴,义具于气穴论。
膈中热 《甲乙》作胃中热。志云: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泻肺热也,膈中热者,泻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脏真也。
荣在骶也 吴云:脊凡二十一椎,此独刺上之七椎,而不及其下者,盖以上之七椎,阳分也,故主热病,下之七椎,阴分也,所以主荣血,刺之则虚其阴,故曰荣在骶也,有不可伤之意。张云:盖既取阳邪于上,仍当补阴于下,故曰:荣在骶也。高云:荣为阴,主下,若荣血之热病,其穴在脊骨尽处,故曰荣在骶也。简按:此一句难通,诸注并不允。
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张云:此取脊椎之大法也,项上三椎者,乃项骨三节,非脊椎也,三椎之下陷者中,方是第一节,穴名大椎。吴云:此风府穴也,言有取项上三椎者,则陷中为是。高云:申明三椎也,从项上数之,而为三椎也,下间者,椎下椎上陷者中也,盖大椎,乃脊骨之第一椎,从项上数之,则大椎为三椎,如是推之,诸椎皆得矣。志云:此言五脏之热,入于经荣者,当取之骨穴也,脊骨之尽处曰骶,谓如取荣穴当在骶,而至项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简按:此二句,义未太明,张高据王注而释,今姑从之。《甲乙》陷上有骨字。背腧篇云: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千金》云:大椎,第一椎上陷中。《外台》同,云:杼骨之端,云第一椎。皆非项骨之谓。
牙车 刘熙《释名》云: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或曰鼸车,凡系于车,皆取在下载上物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