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昨天讲到了老子说的“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接着老子讲了今天的话:“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句话实际是连在一起的,叫“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什么叫“外其身而身存”?是有道的领导者,这种高明的领导者,他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先考虑大家的利益,越是这样,结果大家反而越来成就您,让您的企业越做越大,您说您没考虑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外边,为全体员工来考虑,结果员工反而让您的利益做到了最大化。老子管这叫“外其身而身存”,这个和前边圣人退其身而身先是一样的,讲的是领导者法则,越不在意自己,越把自己位置放低,为你管理的老百姓去谋福利,大家越会来成就你的事业,这是老子一直在讲的领导者法则。
为了阐释为什么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反而活得更好的这个道理,我们先给大家讲个《淮南子》里记载的故事。说一位叫公仪休的人在鲁国当宰相,这人有一个特点,他特别喜欢吃鱼,有人偏好这一口,就觉得鱼肉特别香,他喜欢吃鱼会怎么样?大家知道,我们的宰相喜欢吃鱼,所以全国各地的各级官员、找他办事的人都琢磨着给他送鱼来,抬的刚捞出来的鱼就奔着都城来了,结果一见到他,这公仪休死活就不接受这鱼,不要,赶紧给我拿回去,您怎么拿来怎么拿回去,不能吃,对不起,送回去。您想,这大家很难堪了,这鱼拿来了,您让我们拿回去,这鱼死了,拿回去还不臭了?宰相您就收下吧,我们的礼物大老远拿来,也不能拿回去啊扔啊,您说怎么办?对不起,不收。我虽然喜欢吃鱼,但是所有人送我的鱼我都不收,结果这客人没办法,走了。
公仪休的学生就问他,说先生,我就不理解了,你有这个权力啊,人在这送点礼品,又没给您钱,收这点吃的有什么?您喜欢吃鱼我们都知道,可是人家送的鱼您为什么就不接受呢?这没什么,小来小去的不用当回事,结果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学生们一听更糊涂了,您喜欢吃鱼,人家送鱼来了您却不接受,还正因为如此不接受,为什么?老师我不懂。结果他说,我接受了鱼,收多了,大家都给我送东西,我办事就会偏向他们,人家为什么给你送东西?一定是有所求,我就会偏向他的私利,我为了我自己吃鱼,为了我自己的欲望,结果做事偏向他们,一旦出了问题,我就会被免去宰相的这个职位,我当宰相舒服,我有工资可以去买鱼,好好地吃鱼,可是如果我犯了错误,收了人家的鱼,被免去了宰相的职位,我就没有工资了,人也不给我送鱼了,我也没钱买鱼了,您说哪多哪少?学生们一听,老师真高明。
所以,《淮南子》里说这就是老子说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个《淮南子》讲的只是一个小故事,我们人生不会为一点吃鱼的小事去想这样的事,但是您要想到,虽然吃鱼是小事,但是它反映的是做人的态度。您要是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前边,能捞就捞,您做事一定会有偏差的,最终您反而无法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是老子讲的“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和前边讲的“退其身而身先”是一样的。我一直在强调,您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边,为全体员工去努力,会给全体员工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会觉得您是为了大家去努力的,所以大家愿意来帮您,成就您,这是给外边人的感受。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也是不同的,你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不考虑,就考虑您管理的全体员工的利益,这个时候您的内心是特别平静的,您没有包袱;您为了自己的获得的时候,会患得患失,我做这事我能得到多少?我能获得多少?您这么一想,您做这事就打折扣了。如果您放下这个包袱,我不为自己,就为大家做事,您这时候做事一定走的是最直线,因为您心里没有包袱。
举个例子,明代的王阳明那是高人,是悟道的圣人,他当时以文人的身份带兵打仗,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他身经百战却没败过一场,所以《明史》里边称赞王阳明说,“终明以来(就是整个明朝历史上)以文臣用武功者,守仁为第一人(他是排第一的)”。身经百战没败过一场,其中最大的仗是什么?平定宁王叛乱。宁王起大军7万,从南昌起兵,北上直攻北京,当时王阳明作为赣南巡抚,就镇守在那附近,也是江西,王阳明正好带了小股部队去平定土匪,赶上7万大军冲来,怎么办?打不打?别人说跑吧,王阳明说打,必须打,为什么?责任所在!所以王阳明就用这点几千人的部队对付7万大军,他一边号召周围的部队来擒王,号召老百姓当民兵,同时组织战役,开始跟宁王打,结果王阳明仅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把宁王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然后生擒活捉了宁王,一个人把这个战争给彻底解决了。
了不起吧?王阳明为什么能打仗打出这个效果来?他评价自己,说我当时也是命悬一线,稍微不慎重就会被碾为尘土粉齑,所以他知道自己当时身处险境。为什么他每个决定做的都是对的?因为他说他把自己放空了,把自己的利益全部放掉,这个时候他做事没有任何包袱,他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因为他把自己放开以后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考虑全局。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做事做不好?因为这里边随时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跟我有关、跟我有关,所以您的路线都是偏差的,都是曲线的。王阳明做事做的是最直接的决定,而且最接近事实,具有洞察性。所以,王阳明的心境不受干扰,打仗也打得效果最好,这是王阳明的心法。所以,王阳明去逝时,学生问他,说你给大家留一句什么话?他就留了一句话,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心里边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光明的善念,我凭着这个去做事,别人评价什么我都不在意,做最正确的决定,这是王阳明的心法。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一直在讲这个内容,王阳明这个人对古代的学问都了如指掌,老子的心法他是掌握了,就是说领导者如果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私利放掉,这时候您做的决定一定是最正确的,一定有利于全局的,一定是最接近于真理的,所以这个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境界。而老子《道德经》里边的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讲的就是这种修炼方法,您怎么去达到这个效果?您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外边,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到后边,这就是我们修炼的手段。
所以,无论您是领导者还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在生活中一点点地去做,您会发现您做事的水平越来越不同了,境界越来越高了,人生也越来越圆融无碍了,这就是学习老子的好处。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