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药百科

驱虫药»苦楝皮

药用

为楝科植物楝或川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前者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后者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四时可采,但以春、秋两季为宜。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栓皮,洗净。鲜用或切片生用。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

杀虫,疗癣。

应用

1、蛔虫,蛲虫,钩虫等病。本品苦寒有毒,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为广谱驱虫中药。治蛔虫病,可单用水煎、煎膏或制成片剂、糖浆服用;亦可与使君子、槟榔、大黄等同用,如化虫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与百部、乌梅同煎,取浓液于晚间作保留灌肠,连用2~4天,可治蛲虫病。与石榴皮同煎服之,可治钩虫病,如楝榴二皮饮(《湖北药物志》)。

2、疥癣,湿疮。本品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单用本品研末,用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可治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瘙痒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4.5~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滇南本草》:“根皮以杀小儿寸白。”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