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小便白浊

李克明,天津东门里宝林书庄理事,年二十六岁,得小便白浊证。

病因

其家在盐山,距天津二百余里,于季秋乘载货大车还家,中途遇雨,衣服尽湿,夜宿店中,又披衣至庭中小便,为寒风所袭,遂得白浊之证。

证候

尿道中恒发刺痒,每小便完时有类精髓流出数滴。今已三阅月,屡次服药无效,颇觉身体衰弱,精神短少,其脉左部弦硬,右部微浮重按无力。

诊断

《内经》谓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又谓风气通于肝;又谓肝行肾之气。此证因风寒内袭入肝,肝得风助,其疏泄之力愈大,故当小便时,肝为肾行气过于疏泄,遂致肾脏失其蛰藏之用,尿出而精亦随之出矣。其左脉弦硬者,肝脉挟风之象,其右脉浮而无力者,因病久而气血虚弱也。其尿道恒发刺痒者,尤显为风袭之明征也。此宜散其肝风,固其肾气,而更辅以培补气血之品。

处方

生箭芪(五钱) 净萸肉(五钱) 生怀山药(五钱) 生龙骨(捣碎五钱) 生牡蛎(捣碎五钱) 生杭芍(四钱) 桂枝尖(三钱) 生怀地黄(三钱) 甘草(钱半)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解

方中以黄芪为主者,因《本经》原谓黄芪主大风,是以风之入脏者,黄芪能逐之外出,且其性善补气,气盛自无滑脱之病也。桂枝亦逐风要药,因其性善平肝,故尤善逐肝家之风,与黄芪相助为理则逐风之力愈大也。用萸肉、龙骨、牡蛎者,以其皆为收敛之品,又皆善收敛正气而不敛邪气,能助肾脏之蛰藏而无碍肝风之消散,拙著药物讲义中论之详矣。用山药者,以其能固摄下焦气化,与萸肉同为肾气丸中要品,自能保合肾气不使虚泻也。用芍药、地黄者,欲以调剂黄芪、桂枝之热,而芍药又善平肝,地黄又善补肾,古方肾气丸以干地黄为主药,即今之生地黄也。用甘草者,取其能缓肝之急,即能缓其过于疏泄之力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三剂,病即痊愈,因即原方去桂枝以熟地易生地,俾再服数剂以善其后。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