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药百科

清热药»清热解毒药»白蔹

药用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产于华北、华东及中南个省区,广西、广东也有生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洗净,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药性

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应用

1、疮痈肿毒,瘰疬痰核。本品苦寒清泄,辛散消肿,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消肿止痛之效。内服、外用皆可。用治热毒壅聚,痈疮初起,红肿硬痛者,可单用为末水调涂敷患处,或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煎内服,以消肿散结;若疮痈脓成不溃者,亦可与苦参、天南星、皂角等制作膏药外贴,可促使其溃破排脓;若疮疡溃后不敛,可与白及、络石藤共研细末,干撒疮口,以生肌敛疮,如白蔹散(《鸡峰普济方》)。若用治痰火郁结,痰核瘰疬,常与玄参、赤芍、大黄等研末醋调,外敷患处,如白蔹散(《圣惠方》);或与黄连、胡粉研末,油脂调敷患处,如白蔹膏(《刘涓子鬼遗方》)。

2、水火烫伤,手足皲裂。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具敛疮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水火烫伤,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备急方》);亦可与地榆等份为末外用。若与白及、大黄、冰片配伍,还可用于手足皲裂。

此外,本品尚具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作用,常与生地黄或阿胶同用,治疗血热之咯血、吐血;单用捣烂外敷还可用于扭挫伤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本草经疏》:“白蔹,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