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第二十四卷»痈疽方一十四首

《集验》痈疽论: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肌肤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答曰:热气纯盛,下陷肌肤筋髓骨肉,内连五脏,血气竭尽,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夭瘀以坚,亦如牛领之皮;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黄帝曰:善。(出《太素》第十六卷中。)

经言:五脏不调致疽,六腑不和生痈。一曰熛疽,急者二三日杀人,缓者十余日杀人。二曰痈疽,急者十余日杀人,缓者一月死。三曰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年。四曰水疽,所发多在手足,数年犹可疗。疽者数十种要如此。

于氏法:痈之疾所发缓也,不杀人,所发若在险地,宜令即外消,若至小脓犹可疗,大脓致祸矣。

一为脑户,二为舌本,三为玄痈,四为喉节,五为胡脉,六为五脏俞,七为五脏系,八为两乳,九为心鸠尾,十为两手鱼,十一为肠屈之间,十二为小道之后,十三为九孔,十四为两腨肠,十五为神主之舍。(一本云主客之舍。)

凡十五处不可伤,而况于痈乎?若痈发此地,遇良医能不及大脓者可救,至大脓害及矣。(范汪同。)

候贼风证,但夜痛应骨,不可按抑,不得回转,痛处不壮热,体亦不乍寒乍热,但觉体瘆瘆然冷欲得热,热慰痛处即小宽,时有汗,此是贼风证也。宜即得针灸,服疗风药温也。(方在疗风候上,大法宜知二候如此也。)

又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芦汤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

又下痢已肿处未消者,可除大黄,用生地黄及干地黄,随时也。热渐退余风未歇者,可服五香连翘汤,除大黄。余热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疗痈法。又有䐔疾,喜著四肢,其状赤脉起如编绳,急痛壮热。其发于脚者,喜从蹑蹀起至踝,赤如编绳,谓之病也。又其发于臂者,喜腋下起至掌也,皆由四肢劳热气盛,为凉湿所折,风结筋中,成此疾也。不即疗取消溃去脓,则筋挛缩也。其若但置不消复不溃,其热歇,气不散,喜变作䐔也。

又疗之宜服漏芦汤令下,外以锋针针去血气,针泻上结脉处,敷小豆薄则消也。皆可依疗丹法消之,及溃成脓出,火针、敷膏散如疗痈法也。

又亦用甘蕉根薄之瘥。

又痈发肿高者,病源浅,肿下者病源深,大热者易疗,小热者难疗。初便大痛伤肌,晚乃大痛伤骨,都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软者有脓。发肿都软,血瘤也,非痈。发肿以渐知,长引日月,亦不大热,时时牵痛,瘤也,非痈。吴音曰:谓诸气结亦有肿,久久不消成痈。疗之宜散气。气已散,若初肿处有浮气,年衰皆发痈。疗之宜及年盛,并折散热,可无此忧。

于氏法:夫痈疽脉洪粗难疗,脉微涩者易疗。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者,痈也,此或附骨以有脓也。

赵乃言:无虚劳腹中疾,或发血瘤疮,疮状坟起,头黑正尔置,不当灸疗,疗之火熨便焦烂,剥刮去焦痂,则血泄不可禁,必死。痈起于节解,遇顽医不能即消,令至大脓者,岂膏药可得复生乎!

又发痈坚如石,走皮中无根,瘰疬也。久不消,因得他热之疾时,有发为痈也。

又发痈至坚而有根者,名为石痈。疗之法,上灸百壮,石子当碎出也。不出可益壮。(从痈发高下以后,范汪并同。)

又石痈者,始发皮核相亲著,不赤头,不甚坚,微痛热,热渐自歇,便坚如石,故谓之石痈,难消。又不可得自熟,纵愈皆百余日也。

又发痈两头牵而傍推无根者,又不痛,结筋,非痈也。发痈状如蚢,虽极大,此肉瘤非痈也。肿一寸至三寸,疖也;三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名曰竟体疽。肿成脓,九孔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多发此疾。痈及疽、血瘤、鼠乳、石痈、结筋、瘤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少不及祸者。

凡痈疽之疾,未见脓易疗之,当上灸三百壮,四边间子灸各二百壮,实者可下之,虚者可补之,有气者下其气,服占斯内塞散得愈,绝房三年。凡痈疮审知脓者,破之皆当近下边,脓出后当膏药兑之,常使开润,勿令燥合也。若其人羸,勿一顿尽脓,徐徐令后稍出乃尽。痈方溃,其上皮薄,人喜当上破之,此终不愈。当下破之,乃得脓耳,勿要其皮厚也。凡痈有脓当破,无脓但气肿。若有血慎不可破、针灸也。按之四边坚,中软,此为有脓渖也。一边软,亦有脓。都坚者,此为疽核,或但有气也。都软者,此为有血,血瘤也。当审坚软虚实为要。若坚疽积久后,若更变熟,偏有软处,不可破者,疽当暖裹置耳。若灸刺破疗,必暴剧不可救,及结筋、腄肉、鼠乳,皆不当疗也。又服内塞散,不与他疗相害,昼夜十余度。服散当以酒服,非酒即势不宣,但当稍饮,取令相得和散便止。凡痈肿,有肥人用贴宜栝楼根,和平体宜赤小豆贴方。

以赤小豆五合,内苦酒中熬之毕,捣为散,以苦酒和之,涂拭纸上贴肿,从发肿两头以下。(范汪同。)

又论少小有渴,年四十以外多发痈疽,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黄疸,年衰必发痈疽也。(范汪同。)

又黄帝曰:愿闻痈疽之形,与其期日。歧伯曰:略说痈疽之极者十八种。

又痈疽发咽,名曰猛疽,猛疽不疗,则血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脓者泻已,则含豕膏,无冷食,三日而已。一云无食。

又发于股胻,名曰股脱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肿脓抟骨,不急疗,三十日死。(髀内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称曰股胻也。)

又发于胁,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疾也。久之其状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疗之方。

剉连翘草及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令竭,取三升,即强饮,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又发于尻者,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疗之,不疗三十日死。

又发于胫者,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疗之,不疗害人。

又发于足上下者,名曰四淫。其状大如痈,不急疗,百日死。

又发于肩及臑者,名曰疵疽。其状赤黑,急疗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爇之。

又发于腋下坚赤者,名曰米疽,疗之用砭石,欲细而长,踈启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缨,急疗之。(《太素经》曰:颈前曰缨。)

又发于股阴者,名曰赤弛,不急疗,六日死。在两股之内,不可疗。一云六十日死。

又发于膝者,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死。须其柔,色异,乃石之者生。(冷石熨之,柔乃破之,准例之也。)

又诸痈肿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疗。(《太素经》云:膈八节门,故不可疗也。)

又发于阳者,百日死。

又发于阴者,三十日死。(丈夫阳器曰阳,妇人阴器曰阴。)

又发于踝者,名曰走缓,其状肉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又发于足傍者,名曰厉疽,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疗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疗,百日死。(云:足侧也。)

又发于胸者,名曰背疽,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疗,下入腹,入腹不疗,十日死。(《太素经》云:寒热不去,十日早死。)

又发于足指者,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疗,不赤黑可疗。疗不衰,急斩去之得活,不去者死。

又发于膺者,名曰舌疽,其状如穀实、瓜蒌,常苦寒热,急疗之,去其寒热,不疗十岁死,死后出脓。

又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状大而赤黑,不急疗,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太素经》曰:项前曰颈。)一云发头。(以前十八种并与《千金翼》、刘涓子、《太素经》、范汪、《删繁》同。并出第八卷中。)

《千金》论曰:夫痈疽初发,人皆不以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疗。若疗不速,病成难救,以此致祸者,不一。发皆外皮薄为痈,皮厚为疽,宜急治之。夫痈坏后有恶肉者,以猪蹄汤洗去秽,次敷食肉膏散,恶肉尽,敷生肉膏散,及摩四边,令善肉速生。当断绝房室,慎风冷劳烦,待筋脉平复,乃可任意耳。不尔,新肉易伤,伤则重溃发,发则祸至。慎之!慎之!

凡痈疽始发,或似小节,或复大痛,或复小痛,或发如米粒大白脓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见有少异,即须大惊忙,须急治之,及断口味,速服诸汤,下去热毒。若无医药,即灸当头百壮。其大重者,灸四面及头上二三百壮,壮数不虑多也。复薄冷药贴膏,种种救疗必差也。

又其用药贴法,皆须当疮中处开孔口,令泄疮热气出,亦当头以大针针入四分即瘥。

身中忽有痛处似打状,名曰气痛,痛不可忍,游走不住,发作有时。痛则小热,痛定则寒。此皆由冬受温风,至春暴寒,风来折之,不成温病,乃作气痛也。又宜先服五香连翘汤,摩丹参膏。又以白酒煮杨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气点点刺出血也。其连翘汤可服数剂,及竹沥汤。勿以一剂未效,便谓即止,遂不服耳。中间将白薇散佳。

《素问》曰:寒气客于经络,血凝渗涩不行,拥结为痈疽也。不言热之作也。其后成痈,又阳气凑集,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也。又以酢和蜂蛤灰涂之,干即易,瘥即止。

凡肿根广一寸以下名疖,一寸以上名小痈。如豆粒大者,名疱子。皆始作急服五香连翘汤下之,数剂取瘥止。(并出第二十三卷中。)

《广济》疗痈疽,排脓散方。

黄芪(十分,脓多倍) 青小豆(一分,热口干倍) 川芎(三分,肉不生倍) 芍药(三分,痛不止倍) 白蔹(三分,有脓不合倍) 瓜蒌(三分,若渴小便利倍) 甘草(三分,炙)

上七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利。忌海藻、菘菜、热面、鱼、蒜等。(《千金》同。一方无白蔹、甘草。)

又疗发痈疽,排脓散方。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川芎(一两) 厚朴(一两,炙) 甘草(一两,炙) 防风(二两) 白芷(二两) 桔梗(一两)

上九味,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不利。苦疮未合,常服之。忌生冷、菘菜、海藻、生葱、蒜。(并出第五卷中。)

刘涓子疗痈疽,先宜敷大黄食肉膏,方在发背部,《千金方》食恶肉散,后用大黄、附子等十物者乃是次,兑膏方。

当归 川芎 白芷(各二两) 乌头(一两) 巴豆(二十枚,去皮) 松脂(二两) 猪肪(二分)

上七味,㕮咀,内膏中,微火合煎三沸已,内松脂搅令相得,以绵布绞去滓,以膏著绵絮兑头,大疮虽深兑之,脓自出,就兑尽,即生善肉。疮浅者不足兑,著疮中日三,恶肉尽即止。

又疗痈疽发坏出血,生肉黄芪膏方。

黄芪(一两) 芍药(一两) 当归(一两) 大黄 川芎 独活 白芷 薤白 生地黄(各一两)

上九味,切,猪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绞去滓,敷兑疮中,摩左右日三。(文仲同。并出第四卷中。)

又疗痈疽疮,生肉黄芪膏方。

黄芪 细辛 生地黄 蜀椒 当归 芍药 薤白 白芷 川芎 丹参(各一两) 猪膏(一升半,腊月者) 甘草 苁蓉 独活 黄芩(各一两)

上十五味,以苦酒一升二合,夏月渍一宿,冬月二宿,微火煎三沸,煮酒气尽成,敷之。

又疗痈疽始作便坏,热毒发疮膏方。

羊髓(一两) 甘草(二两) 胡粉(五分,一法五两) 大黄(一两) 猪膏(二升)

上五味,切,合膏髓煎二味烊,内甘草、大黄,三上三下,绞去滓,内胡粉,绞令调和,敷疮上,日五度。

又疗痈疽已溃,白芷摩膏方。

白芷 甘草(各二分) 乌头(三分) 薤白(十五挺) 青竹茹(鸡子大一枚)

上五味,切,以猪膏一升,合煎白芷黄,膏成绞去滓,涂疮四边,勿著疮中。(并出第五卷中。)

深师内塞散,疗痈疽溃漏,血脉空竭方。

黄芪 细辛 芍药 薏苡仁 白芷 瞿麦(各二两) 赤小豆(七两) 干地黄 人参 防风(各二两)

上十味,切,先以新成白苦酒置新器中,内赤小豆,须臾出铜器中,熬令燥,复须内苦酒中更熬,凡五反止,合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夜六七过。腹痛甚,倍芍药。口未闭,倍薏苡仁。脓多,倍黄芪。(出第二十八卷中。)

《删繁》疗痈疽等毒溃烂,猪蹄洗汤方。

猪蹄(一具,治如食法) 蔷薇根(一斤) 甘草(五两,炙) 芍药(五两) 白芷(五两)

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猪蹄取八升,去滓,下诸药,煮取四升,稍稍洗疮。(出第九卷中。)

《千金翼》黄帝问曰:有疽死者奈何?岐伯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一云膊),背三,五脏之腧四,项五。五部有疽,死也。(《删繁》同。本出《灵枢》。)

又王不留行散,主痈疽及诸杂肿溃皆服之,亦疗痈肿不溃,苦困无聊赖方。

野葛皮(半分) 五色龙骨(五两) 王不留行籽(二升,《千金方》用三合,《翼》云一升) 桂心(一两) 当归(二两) 干姜(一两) 瓜蒌(末,六合)

上七味,为散。食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习习为度,不知渐渐加之。此浩仲堪方。随日济阇黎施行,实为神散,痈肿即消,此方妙。(《千金》同。出第十四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