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垒元戎

桂苓例

桂苓丸

乌梅肉(一两) 桂(半两) 茯苓(二两)

上焙梅干,桂、苓皆忌见火,三味同为极细末,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十丸,细嚼,白汤送下,津咽亦可。

荔枝煎

乌梅肉(焙干,一两) 干木瓜(半两) 神曲(七钱,微炒) 白茯苓(七钱) 豆粉(一两,生用) 桂(去浮皮,净秤,半两)

上曲粉别为细末,余四味碾极细,后入曲粉和匀,炼蜜作挺,每挺一两,可作十丸,津化下。草豆蔻御方、思食丸同。

千里浆

一名水葫芦(并见集古)。

木瓜(半两) 紫苏叶 桂(去皮。各半两) 乌梅肉 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津化,新汲水亦得。

乌梅散

(治下痢,津液少,大渴引饮不休。)

乌梅(焙,半两) 茯苓(去皮,一两) 木瓜(一两)

一法,加桂(三钱)。

上㕮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服。

紫苏汤

(治烦闷,口干多渴,咽膈不利,手足烦热。)

紫苏叶(三两) 甘草(五两) 乌梅肉(四两) 杏仁(一两,去皮尖) 盐(五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汤点服。

大顺散

此法出桂枝干姜甘草例。

桂 干姜(炮。各八分) 甘草(炙,六两) 杏仁(八两)

桂苓白术丸

五苓散内去猪苓,加姜屑、半夏、陈皮,糊丸。又加黄连、黄柏,为坚中丸。

又,千里浆

麦门冬 紫苏叶 木瓜 甘草(炙) 白茯苓 乌梅肉 杏仁(去皮尖。各半两) 白牵牛(炒,二钱五分) 川百药煎(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樱桃大,噙化。一法,去牵牛,蜜丸,蜡固剂一丸,噙之,亦名水葫芦。

又方

百药煎 乌梅 紫苏 人参 甘草 麦门冬

上各等分为末,热汤点服。

荔枝汤

乌梅 甘草(各三两) 白芷(半两) 百药煎(二两) 白檀(二钱半)

上为末,点服。

梅葛散

百药煎 乌梅肉 甘草(各一两) 丁香

上细末,点服。

桂浆

出一斗料例。

桂(三两,去浮皮) 白茯苓(去皮,三两) 麦蘖面(半两) 神曲(半斤)

上四味,为细末,蜜三斤,熟水一斗。一法,加乌梅。

蜜酒

好蜜(二斤) 水(一碗) 细曲(二升) 好干酵(二两)

上先熬蜜水,去花沫令绝,冷,下酵,每日三搅,三日熟。

神术汤拾遗

神术加藁本汤、神术木香汤(通治雾露之气)。

菩萨散

(治眼。)

是神术汤内加荆芥、白蒺藜,细末,盐汤点服,酒亦可。

仲景乌梅丸

(治伤寒呕吐后,又用治下利。)

乌梅(三百二十个) 细辛(一两半) 干姜(二两半) 黄连(四两) 当归(一两) 附子(二两) 蜀椒(一两) 桂枝(一两) 人参(二两) 黄柏(二两)

上将乌梅,好醋浸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杵成泥,和药令相得,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食前,饮下十丸,日二服,加二十丸分两,随证主治加减,此方当在厥阴条。

钱氏芍药柏皮丸

芍药 黄柏

守真柏皮丸

芍药 黄柏 黄连 当归

四信散

黄连 黄柏 芍药 干姜

孙用和治血痢,以腻粉五钱,定粉三钱,同研匀,水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艾十枝,水一大盏,煎汤下,汤多尤佳。

古方驻车丸

黄连(六两) 干姜 当归 阿胶(各二两)

上以上三味捣筛,以三年米醋煮阿胶令消,和药,众手捻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饮下,日三。如无三年醋,只用酽醋。

柏皮汤

(专治久血利,甚验。)

柏皮 黄芩(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阿胶三片,再煎胶化,服。腹痛甚者,加栀子一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六分。

《活人》黄连阿胶汤

(治热毒入胃,下利脓血。)

栀子 黄连 黄柏 阿胶(炒珠)

上㕮咀,依前法煎服。

《活人》三黄熟艾汤

治伤寒三四日,大热下利,热药不能止。

黄芩 黄连 黄柏 熟艾

海藏云:以上苦寒之药,原病不经内伤冷物者宜服,亦当察人之虚实,及以脉别之。

《经》曰: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不已。外鼓,谓动于臂外也。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肝脉小缓,为乘肝,故易治。肾脉小摶,沉为肠澼下血。小为阴气不足,摶为阳气乘之,热在下,故下血也。血温身热者死,然血温身热,阴气丧乱,故死。心肝澼亦下血,肝藏血,心养血,故澼皆下血也。上二脏同病者可治,心火小,木火相生,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心肝脉小而沉涩者澼,其身热者,是火气内绝,去心而归于外也,故死,火成数七,故七日死。

仲景治痢,紫参汤。

紫参(半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五升,煮紫参,取汁二升,入甘草,再煎去一升,分作三服,放温服之。

扁鹊云:若衄血吐血,脉当沉细,若反浮大而牢者死。叔和云:衄血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命倾危。《经》云:泄脱血而脉实,若遇于此,皆曰难治。又云:血温身热者死。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